三國兩晉南北朝·干寶·張茂先
亦題《張華》、《燕昭王墓斑狐》、《斑狐》。東晉志怪小說。干寶撰。原載《搜神記》卷十八。《太平御覽》卷九○九引載(文句簡略)。劉文忠等《文言小說名篇選注》、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成柏泉《古代文言短篇小說選注》皆錄入。張茂先,即張華,晉惠帝時曾為司空。他學識淵博,名高一時。本篇寫他識破妖狐之事。敘述:燕昭王墓前的千年老狐,化為書生去投奔張華。張華見書生容貌潔白,舉止風流,談論起文章,博古通今,出語驚人。張華因此懷疑書生若不是鬼魅,便是精怪,于是派人把書生監(jiān)禁起來。書生請求離開,結(jié)果大門已有人防守,不得出走。他警告張華如此多疑,會使天下賢士寒心。張華不理,反倒派人防守得更嚴。雷煥聽說此事后,讓張華用獵犬識辨,書生竟然面無懼色。張華因此斷定他為千年精怪,決定用燕昭王墓前的千年華表木柱照妖。砍伐時,華表木竟血流不止,原來它也是修煉成精的妖怪。于是,張華把這兩個妖精一塊兒烹死了。作品主要描寫了人與狐精之間的交往和斗爭。小說主要是譏諷斑狐的恃才炫能的。故事寫出了張華的博學多識,目光敏銳,從一個側(cè)面說明再厲害的精靈也不是人的對手,人類完全可以識破它,戰(zhàn)勝它。但從作品中看,斑狐雖為異類,卻并未為非作歹,僅僅因為才華出眾、學識過人而被懷疑,以致遭烹而死。他實在是無辜的。這就表明,張華雖為飽學之士,又是朝廷重臣,但他缺乏禮賢下士的作風,缺乏延攬人才的度量,不能容忍那些學識超過自己的人,心胸比較窄狹。正像斑狐書生所指責的,“明公當尊賢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奈何憎人學問?”其惡果必然是,“天下之人卷吞而不言,智謀之士望門而不進”。小說筆法細膩婉曲,構(gòu)思新穎別致,情節(jié)奇幻,頗具浪漫主義情趣。如寫斑狐與張華“商略三史,探頤百家,談老莊之奧區(qū),披風雅之絕旨,包十圣,貫三才,箴八儒,擿五禮”,竟使張華甘拜下風。這一場面,別有一番誘人的意趣。又如:寫張華識出斑狐之真妖本質(zhì)后,乃遣人去伐千年華表,“使人欲至木所,忽空中有一青衣小兒”,詢問使者來由;青衣兒得知事情原委后,“乃發(fā)聲而泣,倏然不見”。涉筆詭譎,描繪有致。斑狐化書生故事很有名。《晉抄》(《琱玉集》卷十二引)、《集異記》(《太平廣記》卷四四二引)、《續(xù)齊諧記》皆記有此故事(互有異同),八卷本《搜神記》卷四亦載此事,但已衍為“狐貍化為二少年書生”而持刺謁華。宋劉斧《青瑣高議》別集卷五《張華相公》則又演化為“士人者詣張公”而終“化為老狐竄去”的情節(jié)。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劉敬叔·異苑》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葛洪·張道陵》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