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范疇·形而上與形而下
古人用以描述抽象和具象兩種性質的哲學范疇。語出 《易·系辭上》: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形” 指形體、形跡等,所謂 “形而上者” 指無形體、無形跡的抽象存在,即 “道”; “形而下者” 則指有形體、有形跡的具體存在,即 “器”。舉例來說,陰陽是氣,是形而下者; 一陰一陽之理,是形而上者。又如,日月星辰是物,是形而下者; 日月星辰之理,是形而上者。這里并無尊卑高下之分。但在后代哲學家那里,由于價值取向、思維模式或個人氣質的不同,就難免厚此薄彼。如南宋朱熹主張 “理” 在“氣” 先,以 “理” 為 “生物之本”,是形而上者,以 “氣” 為“生物之具”,是形而下者; 清代王夫之則認為沒有脫離 “形而下”而獨立存在的 “形而上”,“形而下”產生 “形而上”,所謂 “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近代唯物論者贊成王夫之的觀點,但卻不能解釋這樣的問題: 在飛機 (形而下) 尚未被發明制造出來之前,難道就不存在飛機之理 (形而上)? 不過,“形而上” 或 “形而下”,并非一種思維方式,更非所謂 “形而上學”,不能簡單地對應或歸結為西方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它只是中國先哲對抽象世界和具象世界的一種哲學概括。
上一篇:宗教學·道教·張陵
下一篇:政治學·學說·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