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不道
【釋義】
封建時期指謀反、作亂等比較重大的罪行。凡是違反當時道德倫理要求的悖逆行為,都可以稱為不道或無道。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
東漢·班固《漢書·楊惲傳》:“為妖惡言,大逆不道,請逮捕治。”
【典故】
秦朝滅亡之后,劉邦和項羽為了爭奪政權,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之爭。
有一次,項羽在陣前喊話,要跟劉邦一決勝負。劉邦說:“剛開始我和你都聽命于楚懷王,并約定誰先占領關中誰就稱王。可是我占領關中后,你卻違背了我們之間的約定,想讓我去巴蜀做漢王。這是你的第一條罪過;你去支援趙軍的時候,殺掉了上將軍宋義,自立為上將軍,這是你的第二條罪過;你違背了楚懷王的命令,擅自劫持各諸侯兵馬,這是你的第三條罪過。”緊接著,劉邦又說了項羽燒掉秦宮、挖掘秦皇墳墓、收斂錢財、殺死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活埋二十萬秦國民眾等,說到第十條罪狀的時候,劉邦說:“作為臣子,你殺掉了自己的君主,又殺掉了已經投降的人,為政不公平,對待約定不守信,是為天下所不容,屬于大的叛逆。你犯下了這些罪狀,我帶著仁義之兵前來征討你,你又有什么臉面向我發出挑戰呢!”
上一篇:大腹便便典故故事|大腹便便釋義
下一篇:天羅地網典故故事|天羅地網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