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的內容·中國古代神話·中國文學史與中國古代神話
漢語“神話”一詞是從英文myth翻譯過來的,而英文myth又是源于古希臘文mythos,泛指所有講述的故事。一些現代英文辭典的編纂者認為,源于古希臘文的英文詞匯myth大致等同于story(漢譯“故事”),意思是:自古相傳的故事,其中含有關于民族早期歷史的觀念和信仰,以及對自然現象的解釋①。但也有學者認為,古希臘文mythos的本義是“關于神祇與英雄的故事、傳說”②。正是根據后一種理解,近代的日本學者將英文myth翻譯為 “神話”。20世紀初,“神話”一詞作為學科術語經晚清留日學生之手被介紹到中國學界,從此為中國學者所使用,建設了中國現代神話學①,并借助“神話”的概念重新書寫了中國古代史和中國文學史。
將經過現代闡釋的神話重新植入歷史敘事,在中國始于夏曾佑(穗卿)《中國歷史教科書》②,其第一篇第一章《傳疑時代》以為庖犧氏、女媧和神農氏之說雖非信史,然神話卻反映了真實的史影,“案庖犧之義,正為出漁獵社會,而進游牧社會之期”,而“神農已出游牧社會”“進入耕稼社會”矣。這種從神話背后發現歷史真實的現代史學之科學主義和客觀主義,為穗卿以后現代中國的歷史學家們所繼承。
在中國學者中,魯迅最早借助現代的“神話”觀念講述中國文學史的起源,其《中國小說史略》第二篇《神話與傳說》云:“神話不特為宗教之萌芽,美術所由起,且實為文章之淵源。”“‘街談巷語’自生于民間,固非一誰某之所獨造也,探其本根,則亦猶他民族然,在于神話與傳說。”③魯迅以后,敘述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自神話始,已成為一種中國現代學術的新傳統而為眾多學者所接受,50年代以后大陸出版的中國文學史著作或教科書多設有專門的章節論述古代神話①。
以神話為文學起源的文學史敘事方法,可追溯到19世紀的進化論和浪漫主義思潮,進化論者和浪漫主義者認為:在個人創作的書面文學以前的前文學史時代,曾經是集體口頭創作傳統的一統天下(進化論者認為該傳統具有普遍性而浪漫主義者更強調該傳統的民族性)。進化論和浪漫主義的“神話——文學”起源觀經過唯物主義的改造被轉換為“神話——文學”的古代人民集體口頭創作起源論 (這一至今仍未喪失解釋效力的文學起源理論)。于是借助文學的集體、口頭神話起源論,現代中國的文學史著述者就在神話這種原始的意識形式——文學體裁中,發現了史前時代人民的精神世界: 他們一方面把那些尚未能夠加以控制的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神化,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在想象中能夠控制這些力量。
盡管“神話”一詞源于古代希臘,但如前所述,在經過19世紀進化論人類學和浪漫主義神話學的重新解釋之后,“神話” 已經成為可以用于分析各種民族文化的普遍性范疇,其普遍性也得到了來自民俗學和人類學田野資料的有力證明。所以,借助現代的、普遍的“神話”觀念講述中國文學史,就是站在現代性和世界性的立場同時又是出于文學性的角度追溯中國的歷史,使得中國歷史通過世界性和現代性(文學、神話都是現代的普遍概念)的視野獲得民族性和文化性的表達。當神話被賦予了“人民性”的內涵之后,文學歷史的敘事更進一步承擔了民主性的意識形態表述功能,于是,文學史的寫作者們也就通過文學史敘事直接參與到政治實踐當中。至今,進化論、唯物論和浪漫主義的“神話”觀念仍然主導了我們關于中國古代文學起源的歷史敘事①。
但是,當中國學者運用現代性和世界性的神話理念描述中國文學史的時候,仍然遇到了一些難以解決的困難。因為,盡管源于古代希臘的“神話”一詞經過現代轉換已具有普遍性的解釋效力,但古代希臘的高度文學化的神話體系仍然是現代人評論各國、各民族神話發展水平的潛在標準,于是當我們使用該標準反觀中國古代神話時,由于中國古代神話沒有古代希臘神話那樣的體系化、文學化,于是中國的學者們為了論證神話的普遍性以及中國的特殊性,就提出了“原始神話的歷史化”的理論命題。這就是說,神話是原始文化的普遍現象,古代中國也不能例外,中國古代的原始神話原本豐富,只是由于先秦理性學術(特別是儒家學術)的歷史化改造,原本豐富的原始神話被大量地歷史傳說化以后,仍然保持原始面貌的神話也就只能零散地、片段地殘存于先秦、兩漢時代的各類典籍當中。據說,這就是中國古代神話“貧乏”的主要原因①。
與中國文學史的其他部分不同,凡中國文學史講述古代神話的部分所根據的大部分是較晚出現的(主要是戰國、兩漢時期的)文獻。現代民間文學理論為這種取材、寫作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民間文學理論認為,口頭文學具有傳承穩定的特點,因此較晚記載的神話仍然可能是原始神話在民眾口頭的遺留,特別是在那些較少受到理性化、歷史化浸染的文獻比如古代的“巫書”《山海經》中,原始神話被忠實地保存下來。因此盡管有個別學者意識到晚出文獻不甚可靠②,但多數學者還是借助民間文學理論毫無困難地視晚出文獻的記錄為原始文本的忠實傳承。而且,當這些“原始文本”與儒家經典所記載的古史傳說相比呈現出更多的怪異性時,現代學者也就更加堅信自己在《山海經》等非經典文獻中發現的是真正的原始神話的孑遺,而《山海經》等非經典文獻也就被學者們認定為中國古代原始神話的寶貴淵藪。
由于文學史是從文學的立場再現歷史,加上以往的神話學研究也多是從文學的角度研究神話,因此在50年代以來的許多中國文學史著作中,作者向讀者介紹的一般都是在現代人看來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較強、篇幅相對較長的作品,主要有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衛填海、黃帝擒蚩尤、鯀禹治水等學者們從浩瀚典籍中發掘出來的神話文學名篇①,而不大顧及現代神話學的分類原則。80年代以后,隨著當代中國神話學研究的新進展,神話學者更多地從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宗教學的文化視角推進神話研究,拉大了與文學史研究者僅僅從文學的視角看待神話的距離,于是一些文學史作者開始注意到將文學史的神話描述與現代神話學的理論分析相銜接②。
注釋
① 參見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P. 559,Oxford U-niversity,Third Edition,1974;〔俄〕李福清(B·Riftin)《從神話到鬼話——臺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第33-34頁,晨星出版社1998年版;《神話與鬼話——臺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增訂本)第27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②〔蘇〕M.H.鮑特文尼克等編著,黃鴻森、溫乃錚譯《神話辭典》第268頁,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① 參見馬昌儀《中國神話學發展的一個輪廓》(編者序言),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第9、第19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版。② 商務印書館1905-1906年版,1933年更名為《中國古代史》。③ 《魯迅全集》第八冊第11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① 如:李長之《中國文學史略稿》第一卷第二章《古代的神話傳說》,五十年代出版社1954年版;林庚《中國文學簡史》第一章《史前的短歌與神話傳說》,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詹安泰等《中國文學史》(先秦、兩漢部分)第二章第二節《詩歌和神話故事》,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楊公驥《中國文學》(第一分冊)第一編第二章《中國原始神話》,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陸侃如等《中國文學史簡編》第一篇《中國文學的起源》之《古代的神話》,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一章附錄一《古代的神話傳說》,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復旦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組學生集體編著《中國文學史》上冊第一編第二章第二節《上古神話》,中華書局1958年版;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第一章第二節《古代神話傳說》,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第一章第二節《古代神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韋鳳娟等《新編中國文學史》第一章《上古歌謠和古代神話》,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趙明等《先秦大文學史》第一編《上古神話》,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張炯等《中華文學通史》(古代文學編·先秦兩漢文學)第一章第二節《古代神話和傳說》、第三節《神話的寶庫〈山海經〉》,華藝出版社1997年版;褚斌杰、譚家健主編《先秦文學史》第一編第二章《上古神話傳說》,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袁行霈等《中國文學史》第一卷第一編第一章《上古神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當然,也有不設專論古代神話章節的中國文學史著作,如錢基博《中國文學史》,中華書局1993年版;章培恒等《中國文學史》,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日本學者所著中國文學史著作在討論中國文學的起源時亦或不論及神話,如吉川幸次郎《中國文學史》,巖波書店1974年版,陳順智等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前野直彬等《中國文學史》,東京大學出版會1981年版,駱玉明等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① 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陸學者撰寫“中國文學史”時一般接受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文學理論,認為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唯物論的神話觀接受了進化論對神話原始性和世界性的解釋,并賦予了神話以人民性的浪漫想象。近年,一些“中國文學史”的作者也接受了20世紀功能論人類學的神話觀,認為“人們講述神話為的是保持社會習俗及社會制度的意義和合理性,神話在維系人們的社會性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參見袁行霈等《中國文學史》第一卷第39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① 參見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8冊第16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② 詹安泰等《中國文學史》(先秦、兩漢部分)第24頁,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第21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① 有學者甚至稱女媧補天、共工觸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神話。參見袁行霈等《中國文學史》第一卷第40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② 如趙明主編的《先秦大文學史》第一編《上古神話》就對神話的起源發展、神話的分類和神話的藝術精神等有了比較詳細的討論,在第三章第一節《神話的分類》中將神話分為創造神話、英雄神話、祖先及部族神話、善與惡的神話四種。參見趙明主編《先秦大文學史》第66頁,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再如袁行霈等《中國文學史》的《中國神話及其蘊涵的民族精神》一節中,根據現代神話學分類理論以及中國古代神話材料,分為創世神話、始祖神話、洪水神話、戰爭神話、發明創造神話,而不是僅僅介紹幾則神話名篇。參見袁行霈等《中國文學史》第一卷第41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上一篇:明代文學·明代通俗小說·《三國演義》與《水滸傳》
下一篇:先秦兩漢文學·漢代詩歌·樂府與樂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