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批評著作。一卷。唐孟棨撰。孟棨(生平不詳),字初中。曾蹭蹬科場三十余年,登第甚遲。據其自序,《本事詩》作于光啟二年(886)十一月,離唐朝滅亡僅二十一年,孟棨本人當也已入老年。《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孟啟《本事詩》一卷”,據其他資料,“啟”當為“棨”之誤。
唐代論詩,往往直接論述詩的形式、格套、作法、風格,《本事詩》則別創一體,記錄某些具體詩篇的寫作緣起、成因等本事,也有個別荒誕不經、不足憑信的傳聞。孟棨在序中說:“詩者,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抒懷佳作,諷刺雅言,雖著于群書,盈櫥溢閣,其間觸事興詠,尤所鐘情,不有發揮,孰明厥義?”可以說是寫作此書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意謂詩乃因事而作,情動于中,唯有了解感發成詩的本事,方能理解該詩的題旨意蘊。這種知人論世的“外批評”,無疑是有道理的,所以其方式為宋代以后的大量詩話所采用,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特殊形式。孟棨的首創之功,實不可沒。
共有“情感”、“事感”、“高逸”、“怨憤”、“征異”、“征咎”、“嘲戲”七篇,各篇之中均有詩本事若干則,最多者十二則,最少者僅三則。所謂“情感”,即因情(愛情)感而成詩;“事感”,即因事感而成詩;“高逸”,則為清高超俗而作詩;余類推。其中有些記載,確有助于對有關詩篇的理解。如劉禹錫《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二詩,以比興手法,意在言外,按照字面甚難索解。讀《事感》篇所記本事之后再讀二詩,對其諷刺嘲笑群小之意及二十余年始終如一的不折不撓的戰斗精神,即可得以洞曉。另外,《本事詩》中也偶有詩人的論詩之語,如《高逸》篇記李白論詩云:“梁陳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與?”“興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況使束于聲調俳優哉!”此二段不見于李白著作和其他記載,卻與李白別的論詩之語相合,大致可信,可以窺見李白某一時期或某一方面的文學思想及其與創作實踐的矛盾,大而言之亦有助于了解唐代前期詩文革新的文學思潮,故素為文學批評史論著所常引用。
有《津逮秘書》本,通行的有《歷代詩話續編》本,古典文學出版社排印本。
上一篇:樂府古題要解
下一篇:二十四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