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叢書》的主要內容,《金華叢書》導讀
《金華叢書》是清代一部郡邑類叢書。浙江金華自南宋以來,產生了眾多名人賢達,像宋代以經術著稱的有呂祖謙、王柏、金履祥,元代有許謙、黃潛、吳萊,明代有宋濂、蘇伯衡、章懋等。政學、理學和文學各派人物著述豐富,不勝枚舉。僅《直齋書錄解題》中即著錄50余種。胡鳳丹鑒于家鄉自咸豐年間疊遭兵燹,先哲遺著大半散佚,因此他返回故里后,就在西湖上設立退補齋書局,把家中的舊藏書匯集成書,進行刊刻。有清同治、光緒年間胡氏退補齋刊本,民國間補刻本。
胡鳳丹(生卒年不詳),字月樵,浙江永康人,曾任湖北道員及湖北書局官員。在湖北時,曾從《四庫全書提要》中采輯金華一郡的著述,共165種,按照提要門類;編成《金華叢書書目提要》8卷。他在杭州設立的退補齋書局,刊刻精審,號稱善本,有《退補齋集》。
《金華叢書》收書67種,730卷。書首有《金華叢書書目提要》8卷,以下各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計經部15種,史部11種,子部13種,集部28種,大多是宋、元、明人的著作。其中經部易類2種,書類5種,詩類3種,春秋左傳類2種,四書類3種,為宋呂祖謙、金履祥、王柏、元許謙等人之著作。史部著作多為編年、雜史、傳記類著作。子部所收多為筆記類著作,有些書(如方勺《泊宅編》等)還具有史料價值。集部計唐2種、宋11種、元8種、明7種。所收各書多見于《四庫全書總目》,其中著錄者44種,列入存目者20種。??鄙蟹Q精嚴,其中《蜀碑記》、《唐鑒》、《楓山語錄》、《駱丞集》、《忠簡公集》、《龍川文集》、《石洞貽芳集》等書尚附有胡鳳丹所撰考異辨偽。各書所據底本多取之《四庫全書》。該書搜羅未備。民國十三年(1924),其子胡宗楙又續輯60種,刊為《續金華叢書》,體例略同《金華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計經部5種,史部7種,子部13種,集部35種。所收亦皆為明以前人之著作。每書之后,間有胡宗楙所撰考異。有民國13年(1924)永康胡氏夢選鏤刻本。
上一篇:《金匱要略》的主要內容,《金匱要略》導讀
下一篇:《金史》的主要內容,《金史》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