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英國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著。由何新根據Reynolds編,ClarenolonPress的本子,同時參照了其它幾種譯本譯出。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5月出版。全書12萬字,共由58篇散文組成。這本書雖然篇幅不大,但卻是世界散文和思想史的一塊絕世瑰寶,它是作者哲學智慧與人生經驗的結晶,凝聚了文藝復興以后歐州古典人文主義者的價值觀念和政治理想。400年來這本書經久不衰,被譯成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文字,是世界公認最受歡迎的名著之一。《人生論》英文名稱是《Essayes》,兼有散文、論文和隨筆的意義。此書初版刊行于1597年,只有十篇,其后不斷增訂,最后一版(1625年)增至五十八篇。詩人雪萊曾這樣贊揚培根的這部散文集:“他的文字有一種優美而莊嚴的韻律,給感情以動人美感,他的論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啟迪。”現代人讀這部書仍有其意義。因為這部書中許多教誨和論述就是今天看來也競無過時之感。這不僅是指那些久已膾炙人口的篇章如《論讀書》、《論美》、《論愛情》、《論狡猾》、《論逆境》、《論死亡》等,而且也包括一些論述宗教和政治問題的篇章。例如本書中的《論迷信》、《論統一宗教思想》兩篇,培根的議論,雖然是針對當時中世紀的宗教狂熱和對基督教異端的迫害而發的,而對今天仍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意義,他的《論改革》那篇短文,看起來仿佛是為所有時代的改革家而寫的。當然本書的另一些篇章中,也反映出實用主義和無原則的機會主義,在《論野心》、《論偽裝與沉默》等篇章中敘述的作人之道,實際上是典型的市儈哲學。在《論帝王》、《論強國之術》、《論判亂》、《論貴族》等篇目中,他完全站在宮廷御用政治家的立場上,向君王介紹統治經驗和權術。這些篇章雖然是糟粕,但對于研究17世紀思想史和培根思想的人,仍具有它們的價值。
上一篇:《人格的層次》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人的問題》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