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xué)·文人·白居易
唐代大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曾祖父時遷居下邽 (今陜西渭南),遂為下邽人。白居易兒童時代即開始學(xué)作詩,九歲通曉聲律。據(jù) 《舊唐書》本傳,他十五六歲到長安,帶著自己的作品去謁見詩人顧況。顧況恃才傲物,等閑人從不放在眼里,他得知求見的少年名叫“居易”,便說: “長安居大不易!”意思是說,要在長安立足,并非易事。等他讀到白居易所獻 《賦得古原草送別》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時,不禁贊嘆道: “得此,居長安亦易矣!” 但白居易考中進士時已經(jīng)二十九歲,在秘書省任校書郎。四年后,他通過皇帝主持的 “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 考試,被任命為盩厔(今陜西周至) 縣尉,這一年,他寫出了著名的 《秦中吟》和 《長恨歌》。不久,他被召回長安任翰林院學(xué)士、左拾遺 (諫官)。白居易奉孟子所謂 “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為人生信條,故他在左拾遺任上,不怕得罪權(quán)貴近臣,連續(xù)上書論事,甚至指責(zé)皇帝的過失。同時,他繼承 《詩經(jīng)》的“美刺”傳統(tǒng)和杜甫的寫實精神,創(chuàng)作了大量“即事名篇”的 “新樂府”,“上以補察時政,下以泄導(dǎo)人情”。以詩歌的形式來反映現(xiàn)實問題,并發(fā)表評論。這是一樁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現(xiàn)代批評家就從純藝術(shù)欣賞的角度,將這些曾經(jīng)轟傳一時的諷諭詩貶得一文不值。但是,如果讀者能設(shè)身處地,就不難體會到其震撼人心的力量。須知白居易寫的并不是詠史詩,而是 “詩報告”,要是他生活在極端專制的時代,就憑其中的一首詩,他都可能被判“惡毒攻擊” 罪,并因此付出慘重的代價。元和十年 (815),宰相武元衡被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派遣的刺客刺殺,時任左贊善的白居易率先上書請急捕兇手,結(jié)果卻因越職言事而得罪,被貶為江州司馬。這中間有非常復(fù)雜的政治背景,但史載不詳,后人不得而知。無論如何,這是白居易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的一次重大挫折,他早年的生活理念開始動搖,自謂 “世事從今口不言”,“胸中消盡是非心”。但他并沒有辭官歸隱,而是在佛教中找到了精神上的依歸。五年后,白居易被召回長安,此后,官職雖然不斷升遷,但他“兼濟之志” 日淡,而 “獨善之心” 日重,最后以刑部尚書 (部長) 的官銜退休,定居洛陽,過著飲酒彈琴、游山玩水和 “棲心釋氏” 的閑適生活。他是洛陽香山寺的常客,自號香山居士。白居易生前自編詩集,將其作品分為諷諭、閑適、感傷和雜律四大類。他自己最看重的是諷諭詩和閑適詩,前者表現(xiàn) “兼濟之志”,后者表現(xiàn) “獨善之義”,但最為人傳誦的卻是 《長恨歌》、《琵琶行》等敘事兼抒情的感傷詩。白居易繼李、杜之后而能與同代的韓愈在詩壇上各成一大家,是因為他在唐詩中開創(chuàng)出另一種風(fēng)格: 平易曉暢。近人錢基博曾將韓、白作過比較: “韓愈怪怪奇奇,欲為其難,開宋之黃庭堅,力避俗熟;居易尋尋常常,務(wù)為其易,開宋之蘇軾,力避生澀。韓愈拗筆以出,居易脫口如生。” 又說: “居易詩境無杜甫之郁厚,而曠真過之;詩筆無韓愈之雄偉,而透快過之。”
上一篇:文學(xué)·流派·田園詩
下一篇:經(jīng)濟學(xué)·人物·盛宣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