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主要內容,《老子》導讀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主要著作,后來的道教奉之為主要經典。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相傳為春秋末期老子所作。《史紀 ·老子韓非列傳》: “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現一般認為編定于戰國中期,存有老子本人思想。通行本為三國魏王弼注本,分為81章。前37章為《道經》,后44章為《德經》,故有 《道德經》之稱。
老子,生卒年不詳。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據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故又稱老聃。楚國若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史官 (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周衰,西出函谷關,退隱。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著作有《老子》。今本《老子》是否為老子所著,有爭論,但一般認為,其基本部分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本書思想體系的核心是“道”。全書81章中,直接論“道”的有37章,“道”字出現74次,運用形象、概念和推理的方法,從不同層次解說“道”。如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六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老子》一章)“ ‘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 書中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主宰,“道者,萬物之奧(主)”(《老子》六十二章)。宇宙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認為“道”生萬物(見前引四十二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四十章)。道本身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永恒存在而又不能直接感知。但“道法自然”,它對萬物 “莫之命而常自然”,有客觀自然規律的含義。一說 “道” 即 “物”。“有物混成”( 《老子》二十五章),“其中有精”(《老子》二十一章),“樸散則為器” ( 《老子》二十八章),道中包含著原始狀態的細微物質。《老子》中具有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識到萬物都處于永恒的變動之中,“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 《老子》二十三章)。認為一切事物都含有相互對立的兩面。還提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老子》二章),認識到對立面之間相互依存。強調對立面之間的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老子》五十八章),“反者道之動”(《老子》四十章)。但忽視了對立面轉化的必要條件,認為事物的產生發展從無到有,最終又都“復歸于無極”( 《老子》二十八章),“歸根曰靜”( 《老子》十六章),陷入循環論。
在 《老子》 中,天、地、人都效法 “道”,而“道”的作用之所以無窮無盡,是因為它的本性是柔弱。運用到人生方面,提出 “柔弱勝剛強”( 《老子》三十六章)的觀點。其基本含義有兩個方面;其一,主張柔弱,反對剛強。“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老子》)七十六章)。其二,主張 “處下”,“不爭”,反對 “為天下先”。書中以江海作比喻,說明 “處下”、“不爭” 的好處:“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 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民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六十六章)這種“處下”、“不爭”的人生態度也叫做“守雌”,提出要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常溪。”(《老子》二十八章)
在認識論上,提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 一章)。認為“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意識到語言概念和感性經驗在認識過程中的局限。但主張“塞其兌,閉其門”(《老子》五十二章),“不行而知,不見而名”(《老子》四十七章),徹底排除感性經驗,不用語言概念,通過“致虛極,守靜篤”(《老子》十六章)的虛靜冥想直覺萬物。甚至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老子》四十八章),提出“絕圣棄智”,取消知識和工技,無知無欲,回復到淳樸的渾噩狀態中去。政治上,抨擊當時的統治者,指出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但主張“不爭”和安于命運,認為“禍莫大于不知足”,“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老子》三章)的愚民政策與“國之利器不可示人”(《老子》三十六章)的君人南面之術。
老子反對戰爭,認為“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老子》三十一章)又說: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老子》三十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 《老子》四十六章)然《老子》之書,又為用兵打仗提出了重要見解: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老子》五十七章) “以奇用兵”是春秋、戰國之兵家所遵循的基本信條。“兵者詭道”,“兵以詐立”,均為大同之見解。老子又提出了許多概括一般規律的謀略,如“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老子》三十六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老子》六十四章)又提出以仁慈而取勝: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老子》六十七章)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 《老子》六十八章) “用兵有言: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老子》六十九章)這些見解均為兵家所吸取,“哀兵必勝”,幾為兵家之名言。故有人直稱 《老子》是一部兵書。
在社會歷史觀方面,《老子》表現了對于原始時代的向往: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要放棄當時的社會文明,回復到結繩而治的原始時代。而且認為這一時代十分美好而憩靜: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老子》 八十章)另外,《老子》還提出了一些對于倫理、美學等都具有指導意義的論斷,如“明道若昧,進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老子》四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等。
《老子》一書,于先秦時期即廣為流傳。其最初傳本,大約是 《德經》 居前,《道經》 在后。《韓非子》《解老》開篇言 “德者,內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 ,言其神不淫于外也。”中篇之后方釋 “道之可道,非常道也。”知其所解當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后的本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均為西漢文帝之前的抄本,亦為《德經》在前,《道經》在后。今存傳本最早者為西漢《老子》河上公章句,(亦說成書于東漢)乃以 《道經》三十七章為上篇,《德經》四十四章為下篇。其后有西漢末嚴遵撰《道德真經指歸》,章句頗與諸本不同。(或以后人偽托)三國魏王弼《老子注》八十一章,未分上下篇,但亦 《道經》在前,《德經》居后。《道德經》之名或由此而起。其后的重要版本,當推唐傅奕校定的《道德經古本篇》,其書考核眾本,勘定其字,所據由項羽妾家得之版本,學術價值頗高,故傅奕本亦為世所重。因隋唐之后,道家學亦特興盛,故石刻本、傳寫本很多。近人朱謙之撰《老子校釋》卷首具列“所據版本書目”,其中“石本”有唐景龍碑本等十三種,“寫本”有唐寫敦煌甲本、乙本等十九種,“佚本”有王羲之帖本等十種,“《道藏》本”有《道德真經》白文等四十一種,其他刻本有嚴遵《道德指歸》等二十種。計一百零三種。又列“考訂書目”一百四十六種。此足見《老子》流傳之廣,影響之大。近人研究 《老子》者,以朱謙之 《老子校釋》、馬敘倫《老子校詁》、蔣錫昌《老子校詁》、高亨《老子正詁》等較有影響。
對 《老子》學說和思想的評價,學術界頗不一致。有的謂其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利益,有的謂其反映了“公社農民”的情緒;或認為其哲學體系屬于唯物主義,或認為其屬于客觀唯心主義。但均認為《老子》對中國哲學、中國思想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后來的各種學派都從不同角度吸取、闡發了《老子》的思想。它對于漢初的“黃老之治”和魏晉玄學,以及唐代初年的政治生活,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還作為儒家思想的補充,共同建構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思想文化。
此外,《老子》又為道教徒奉為主要經典,稱之為《道德真經》,被收入于 《道藏》 中。
參考文獻
- 1. 高亨: 《老子正詁》,中華書局。
- 2. 任繼愈: 《老子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 3. 朱謙之: 《老子校釋》。中華書局,1984。
上一篇:《緝古算經》的主要內容,《緝古算經》導讀
下一篇:《老子化胡經》的主要內容,《老子化胡經》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