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獻章集》的主要內容,《陳獻章集》導讀
《陳獻章集》是陳獻章以詩文為主的理學思想專集。對研究明代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原稱《白沙子全集》。陳獻章生平不事著述,其詩作與莊定山 (莊泉)齊名,當時有“陳莊”之稱。陳獻章在世時,其詩作已有刻本流傳,文章雖為門人所傳鈔,然未會刻鐫版。明弘治十八年(1505)羅僑始刻《白沙詩文全集》,詩文各10卷,共20卷。正德三年(1508)由林齊重訂補刻,卷帙依舊。嘉靖十二年(1533)由高簡、卞崍重刻,并為8卷。嘉靖三十年(1551)有肖世延刻本,增補遺1卷。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林裕陽、萬歷四十年(1612)何熊祥、天啟元年(1621)王安舜、清順治十二年(1655)黃之正等人先后覆刻,均為9卷。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何九疇又重行刊刻,收求頗廣,有所增益。得序4首,題跋1首,書158首。各體詩共55首,合并舊刻刊行,共 6 卷。乾隆三十六年(1771),陳氏宗族又重刻之。1983年,中華書局孫通海同志以何九疇本為底本,參校其他各本,加以點校,增加補遺和附錄,定名為 《陳獻章集》 出版。
陳獻章(1428—1500)字公甫,別號石齋,廣東新會縣白沙里人,明代著名學者,世稱白沙先生。舉正統十二年(1447)鄉試,再上禮部,不第。從吳與弼講學。居半載歸,讀書窮日夜不輟,筑陽春臺,靜坐其中,數年不出戶外。久之,復游太學,祭酒邢讓試和楊時《此日不再得》詩一篇,驚曰: “龜山不如也。”揚言于朝,由是名震京師。四方來學者甚眾。廣東布政使彭韶,總督朱英交薦,召至京,令就試吏部,屢辭疾不赴,疏乞終養,授翰林院檢討以歸。
陳獻章在宋明理學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后轉變風氣的重要人物。他自己的學術思想也有一個由宗朱(熹)轉而宗陸 (九淵) 的變化過程。他是陸九淵主觀唯心主義“心學”的繼承者。陳獻章之學,以靜為之,其教學者,只令端坐澄心,于靜中養出端倪。蘭溪姜麟至稱他為 “活孟子”。
《陳獻章集》分上下兩冊,共6卷,附錄三種。上冊卷1為奏疏、序、記、論、說、題跋、雜著、贊、銘、墓志銘、墓表、傳、行狀、祭文。卷2至卷3為書、啟。卷4為賦、四言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下冊卷5為七言律詩、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言絕句、六言詩。卷6為七言絕句、陳獻章詩文補遺。附錄有白沙子古詩教解、卷之上、下。年譜、傳記資料及其他。共計67萬9千字。
該集以陳獻章與人論學的書和詩為主,古詩教166篇,都是闡發性理之作。體現了陳獻章的理學思想及其由宗朱轉而宗陸的思想歷程。他認為宇宙只是一理的表現,這理便是心。他說:“此理干涉至大,無內外,無始終,無一處不到,無一息不運。會此則天地我立,萬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繼承了陸九淵心即理觀點。陳獻章為學,以虛為基本,以靜為門戶,以四方上下,往古來今、穿紐湊合為醫郭,以日用常行分殊為功用,以勿忘、勿助之間為體認之則,以未嘗致力而應用不遺為實得。他說:“夫道非動靜也。得之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茍欲靜即非靜矣”。隨動隨靜以施其功。又說:“拾彼之繁,求吾之約、惟在靜坐。久之,然后見吾心之體隱然呈露,常若有物。”“夫天地之大,萬物之富,何以為之也?一誠所為也。”他把思想意識看作是物質世界的本源,也以靜為主教育門人,致門人張元正詩曰: “知夜則知朝,西風漲暮潮,千秋一何短,瞬息一何遙。有物萬象間,不隨萬物凋。舉目如見之,何必窮扶搖?”表達其以靜達到自得的境界。
在認識論上,他提出“為學當求諸心,必得所謂虛明靜一者為之主。此心學法門也。”他在《張克修別駕約游羅浮》一詩中說:“重疊四百峰,鐵橋在何處?莫將別駕來,同到飛云去。”他以飛云比道,以鐵橋比入道之路。道之浩浩,何處下手?必去其物欲之累,然后可以入道。頗接近禪學。
陳獻章繼承陸九淵的唯心主義心學,但由于當時朱熹之學在社會上仍占統治地位,所以他公開時盡量把自己學說與周敦頤、程顥、程頤靠攏。隨后經過王守仁繼起鼓吹心學,遂形成了理學中另一占統治地位的學派。
后人對陳獻章其人、其書、其詩、其性理觀點毀譽參半。王世禎說:“公甫詩不入法,文不入體,又皆不入題。而其妙處,有超法與體與題之外者。”可以說道出了陳獻章的優點和缺點。
參考文獻
- 孫通海點校: 《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
上一篇:《陳旉農書》的主要內容,《陳旉農書》導讀
下一篇:《革命軍》的主要內容,《革命軍》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