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圓海鏡》的主要內容,《測圓海鏡》導讀
《測圓海鏡》原名《測圓海鏡細草》,是中國古代重要數學著作,現存最早的天元術著作,宋元數學高潮的代表作之一。元李冶1248年撰。李冶去世后不久即被刊刻,今已不存。目前所存最早抄本為元明間宋景濂(宋濂之字,1310—1381)所抄,清轉入丁杰手中,今藏北京圖書館。明代數學落后,數學家不能理解宋元的高深成就,顧應祥撰《測圓海鏡釋術》(1500)買櫝還珠,刪去該書中最精彩的列方程方法——天元術。清中葉李潢(?—1812)家藏一本,乾隆間由館臣抄錄,略加校勘,抄入《四庫全書》。18世紀末阮元(1764—1849)由《四庫全書》文瀾閣本抄得一部,嘉慶二年(1797)囑李銳將此本與丁杰藏本合校,保留了四庫館臣按,補充了新設四率及若干按語,次年由鮑廷博刻入《知不足齋叢書》,此后《白芙堂算學叢書》本、同文館集珍本、《古今算學叢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均是《知不足齋叢書》本的翻刻本或排印本。
李冶(1192—1279),字仁卿,號敬齋,原名李治,金元數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真定欒城(今河北省欒城縣)人,生于大興城(今北京市)。其父李遹,金明昌詞賦科進士,是能詩善畫博學多才的學者,且剛直不阿,為政清廉。李冶自幼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教養和深厚的傳統文化教養。金正大七年(1230)中詞賦科進士,任鈞州(今河南省禹縣)知事,時元與南宋聯合滅金,1232年元兵破城,李冶遂微服北渡,流落忻、崞(今山西省北部)間,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學術生涯。他常“饑寒不能自存”,卻毫不介意,“聚書環堵”,從事數學及文史研究,完成《測圓海鏡》12卷。后來到太原、平定,經濟條件有所好轉。1251年回到少年求學的元氏縣封龍山隱居,主持封龍書院,1259年完成《益古演段》3卷。不管是流離頓挫,還是安定的隱居,他“未嘗一日廢其業,手不停披,口不絕誦,如是者幾五十年”,成為“經為通儒,文為名家,其名德雅望又為一時衣冠之龍門”的大學者。他與元好問、張德輝交往甚密,時人譽為龍山三老。忽必烈聞李冶賢,1257年5月在開平召見了他,李冶向忽必烈表達了進君子、退小人,主張任人唯賢,反對種族偏見,減刑罰,止征伐的政治主張,這就是有名的王庭對問。1260年,忽必烈即皇帝位,次年又在燕京(今北京)召見李冶,聘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但李冶具有獨立思想,且過慣了木石為居、麋鹿與游的田園生活,羞于作“翰林視草,唯天子命之,史館秉筆,以宰相監之”的御用文人,一年后便以老病為辭還山,直至1279年去世。李冶一生著述頗豐,有《敬齋古今黈》40卷(今存宗于明刻本的12卷本及由《永樂大典》輯錄的8卷本兩種),表達了他對歷代詩文、歷史事件、人物品評、各種見聞以及修身養性等各方面的獨到見解;還有《壁書叢削》12卷、《文集》40卷,已失傳,《泛說》40卷,也失傳,只有個別條目附于《敬齋古今黈》。李冶臨終前對其子說:“吾平生著述,死后盡可燔去。獨《測圓海鏡》一書,雖九九小數,吾嘗精思致力焉,后世必有知者,庶可布廣垂永乎?”表明他最得意的還是《測圓海鏡》。在自序中,他論述了事、技、道的關系,指出圣人并不排斥事、技,批評了道學家視研究科學技術和實際問題為玩物喪志的錯誤看法,批評了輕視數學的習俗,表示了不計憫笑、矢志研究數學的決心。他還認為,說數學難研究是可以的,說數學不能研究,是不對的;認為數學出于自然,不能以力強窮之,若“推自然之理,以明自然之數”,則什么問題都可以解決。這些看法至今仍有教益。
《測圓海鏡》12卷,170問,取“天臨海鏡之義”,以測圓問題為核心,以天元術為主要方法。卷1是全書的預備知識和理論基礎,包括圓域圖式,總率名號,今問正數,識別雜記4部分,圓域圖式是全書的總圖,表示了圓與15個勾股形的相互位置,用天、地、乾、坤、巽、艮、日、月、山、川、東、西、南、北、心等表示點,相當于現代數學用A、B、C、D表示點,是個創舉。總率名號定義了15個勾股形:通勾股形、邊勾股形、底勾股形、黃廣勾股形、黃長勾股形、上高勾股形、下高勾股形、上平勾股形、下平勾股形、大差勾股形、小差勾股形、極勾股形、虛勾股形、明勾股形、叀勾股形及其各邊。今問正數則以通勾股形的勾、股、弦320、600、680為基數,給出勾、股、弦各種關系的數值。識別雜記包括692條公式,闡明各勾股形邊長之間的關系及其與圓徑的關系,分別歸于諸雜名目、五和五較、諸弦、大小差、諸差、諸率互見、四位相套及拾遺八項,這些公式經過證明,除8條外都是正確的,是為集前此中國學者關于圓與勾股形關系知識之大成。全書的其他公式、各類問題的解法均可由這些公式推出,其中諸雜名目包括了若干基本公式,尤以最后10個圓徑公式最為重要,是識別雜記乃至全書的綱。測圓問題源于《九章算術》勾股容圓問,到宋元時期,發展為一項重要的專題研究,洞淵九容就是李冶之前關于這一課題的成果,九容是關于勾上容圓、股上容圓、弦上容圓、勾股上容圓、勾外容圓、股外容圓、弦外容圓、勾外容圓半、股外容圓半9種情況下圓徑與勾股形三邊的關系公式(也有人認為包括勾股容圓而無弦上容圓)。本書便是在洞淵九容基礎上演繹出來的,其卷2便介紹了以上10種容圓的圓徑公式。卷3-10,依次依邊股、底勾、大股、大勾、明叀前、明叀后、大斜、大和、三事和配各事形成了不同的題目。卷11是綜合題目,卷12為“之分”。自卷2-12凡170問都是求圓徑問題,且答案亦同。各題分題目、答、法、草4部分。法列出解法,主要是開方式即一元方程,草則說明解法的推導過程,主要用天元術。
天元術是本書解題的主要方法,也是本書現在備受重視的原因所在。所謂天元術就是設未知數列方程的方法:先設某為天元一(相當于現今設某為未知數x),然后根據問題的條件,列出兩個等價的天元式即多項式,將此兩天元式如積相消,便得到一個開方式即今之一元二次或高次方程。這實際上是一種半符號代數學。從本書可以看出,李冶已熟練地掌握了多項式的加、減、乘、除(只限于除數為單項式)。天元式的表示法是在未知數右側記一“元”字,或在常數項旁記一“太”字,未知數的其他冪次則分列于“元”或“太”之上下,依位置定其冪次。天元術產生于何時,書簡有缺,難以詳考,其記法也有一個發展過程。據李冶說,最初人們用人表示常數項,人之上“天、……仙”9個字表示未知數的正冪,人之下“地、……鬼”9個字表示其負冪。李冶時代有古法圖式:以太代替人表示常數項,省去天、地之外的各字,以天元在上表示正冪,地元在下表示負冪,又有今法圖式:天元在下表示正冪,地元在上表示負冪。李冶處于天元式記法簡化及由古法向今法過渡的階段。他在本書中用古法,但取消表示負冪的地元,確定了元或太之后,其余冪次皆由其與元(或太)的相對位置決定。如1、2元3、4便表示x2+2x+3+4x-1,這是李冶的貢獻。后來在《益古演段》中他又改用今法,即高次冪在下。
對本書的開方法李治沒明確說明。數學史界公認是用增乘開方法。他的開方式的系數可正、可負,可以是小數,也可以是分數,且沒有常數項水遠為負的限制。本書在開方中也處理了常數項變號與絕對值增大的情況,分別稱為翻法(或倒積)與益積,前者相當于秦九韶的“換骨”,后者相當于“投胎”。本書中十進小數的概念,也十分明確,也以名數單位起小數點的作用。
參考文獻
- 1.蘇天爵:《國朝名臣事略》。
- 2.李儼:《測圓海鏡研究歷程考》,《中算史論叢》第4集,科學出版社,1956。
- 3.梅榮照:《李冶及其數學著作》,《宋元數學史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66。
- 4.孔國平:《李冶傳》,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上一篇:《洞淵神咒經》的主要內容,《洞淵神咒經》導讀
下一篇:《滇南礦廠圖略》的主要內容,《滇南礦廠圖略》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