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夷志略》的主要內(nèi)容,《島夷志略》導(dǎo)讀
《島夷志略》是元代中西海上交通史著作。汪大淵著。該書本為《清源續(xù)志》而作。清源即泉州。元至正九年(1349)泉州路達(dá)魯花赤偰玉立以《清源前志》散失已久,《后志》修至南宋淳祐十年(1250),元代泉州為市舶司所在地,諸蕃輻輳,不能無記,遂命吳鑒修《清源續(xù)志》,又命曾旅游海外并熟知蕃情的汪大淵著《島夷志略》附于其后,遂有是書?!秿u夷志略》先附于《清源續(xù)志》,在泉州刊行,后汪大淵又將其書作為單行本在南昌付梓。今流傳諸本,皆源于明嘉靖戊申(1548)袁氏藏本。明代公私藏目,究竟是抄是刻,已不可考。明末清初,刻本已極少。清代公私藏目,皆為抄本。光緒十八年 (1892)順德龍鳳鑣在北京刊行的《知服齋叢書》中有 《島夷志略》一種,此為元以后唯一刻本。
汪大淵字煥章,江西南昌人,生卒年不詳。他“少負(fù)奇氣,為司馬子長之游,足跡幾半天下”。以 “海外風(fēng)土,國史未盡其蘊(yùn)”,弱冠后兩次附舶出游東西洋,又將 “其目所及,皆為書以記之”。( 《島夷志略》吳鑒序)據(jù)蘇繼庼推算,汪大淵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第一次浮海時(shí)間為至順元年 (1330),于元統(tǒng)二年(1334) 夏秋間回國; 第二次浮海時(shí)間為至元三年(1337)至至元五年(1339)夏秋間返國;撰著 《島夷志略》 的時(shí)間,則在至正九年 (1349)。
《島夷志略》共有載記100條,約3萬字。其中,作者親身經(jīng)歷之處,有載記99條。它們是:澎湖(即今我國澎湖群島)、流球(今我國臺(tái)灣)、三島(今呂宋島三海港之簡稱)、麻逸(今民都洛島之文加林灣)、無枝拔(今麻六甲)、龍涎嶼(今蘇門答臘島亞齊附近之海島)、交阯(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區(qū))、民多朗(一說今越南之潘朗,一說在今馬來半島,一說在今湄公河三角洲)、賓童龍(在今枚娘江與其支流之間)、真臘(在今中南半島東南部)、丹馬會(huì)(一說在今蘇門答臘島,一說在蘇門答臘島以東某島)、日麗(今越南中部麗水地區(qū),一說在蘇門答臘島東岸日里)、麻里魯 (今馬尼拉)、遐來勿(一說在今蘇拉威西島,一說在今卡里摩爪哇島)、彭坑(今馬來半島之蓬半)、吉蘭丹(今吉蘭丹河下游之哥打巴魯)、丁家盧 (在今馬來半島)、戎(今馬來半島克拉地峽附近之尖噴,即春蓬)、羅衛(wèi)(今馬來半島之叻丕,一說在新加坡)、羅斛 (在今湄南河下游)、東沖古剌(今加里曼丹西岸之丹戎普拉)、蘇洛鬲(在今梅爾博河下游,一說在丹戎大衛(wèi),一說在盧博布先)、針路 (今馬來半島北部西岸之丹老)、八都馬(今馬來半島東南海面上錫里布阿郡島東北之最大島嶼)、淡邈(今馬來半島北部西岸之土瓦)、尖山(一說今蘇祿海西岸巴拉望島南部曼塔林加占峰,一說今大納土納島)、八節(jié)那間(今中爪哇北岸北加浪岸)、三佛齊(今爪哇)、嘯噴(一說在今廖內(nèi)群島東北之塞班卡島西岸之塞班,一說在新邦河口附近,一說在今馬來半島西岸吉打附近)、浡泥(一說在今加里曼丹島西岸某地,一說在加里曼丹島西岸文萊,一說在加里曼丹島西北部某地)、暹 (在今湄南河流域)、爪哇 (在今爪哇島)、重迦羅(今蘇臘巴亞)、都督岸(今加里曼丹島西南岸之沙撈越)、文誕(一說在今班達(dá),一說在今西爪哇之萬丹)、蘇祿(疑在今蘇祿群島加里曼丹東北之巴拉望島附過)、龍牙犀角(今馬來半島北大年)、蘇門傍(今東爪哇馬都拉島)、舊港(今爪哇島浡林邦)、龍牙菩提(今馬來半島西岸之凌加衛(wèi)島)、毗舍耶(今呂宋群島中之班乃島東南岸之啞陳)、班卒(今蘇門答臘西岸北部之賓撮)、蒲奔 (今加里曼丹境內(nèi))、假里馬打(今加里曼丹島西南海中之卡里馬塔群島)、文老古(一說在今蘇門答臘島之蒂多需)、古里地悶(今小巽他群島東端之帝汶)、龍牙門(今新加坡島)、昆侖(今越南南部之昆侖島)、靈山(今越南最東端之華列拉岬)、東西竺(今柔佛東岸海岬之奧爾島)、急水灣(今洛克肖馬韋)、花面(今蘇門答臘島西部濱海地區(qū))、淡洋(今蘇門答臘東岸)、須文答剌 (今蘇門答臘境內(nèi)八昔河區(qū)域)、僧加剌(今斯里蘭卡島最南端之棟得拉岬)、勾欄山 (加里曼丹島西南岸某屬島)、特番里(一說在今印度南端偏西之第路納弗里區(qū)域,一說在今印度喀拉拉邦之南部,一說在埃及尼羅河?xùn)|支口塞德港以西之達(dá)米埃塔,一說在蘇門答臘島上)、班達(dá)里(一說在蘇門答臘島北岸,一說在卡利卡特)、曼陀郎(今印度古拉吉特邦之卡奇一帶)、喃哩(今蘇門答臘島西北角亞齊附近)、北溜(今馬爾代夫群島之馬累)、下里(今馬拉巴爾海峽附近柯枝北部之阿爾瓦耶)、高郎步(今斯里蘭卡西岸之科倫坡)、沙里八丹(今印度半島之馬德拉斯區(qū)域)、金塔(在今南印度科羅曼德爾海岸馬哈巴利普蘭與欽格爾普特之間的靈鷲圣山上,一說在斯里蘭卡島之棟得拉岬)、東淡邈(今南印度果阿境內(nèi)河流名稱,一說在今爪哇境內(nèi))、大八丹(今馬拉巴爾海岸附近港口)、加里那(今伊朗西南之法爾斯海岸,原波斯古都所在地)、土塔(今印度半島東岸訥加帕塔姆附近)、第三港(一說今馬納爾灣之港口,一說為斯里蘭卡之馬里朱庫迪港,一說印度馬德拉斯邦之土提科林港)、華羅(一說今印度古吉拉特邦卡提阿瓦半島西南之佛臘伐耳,一說今卡提阿瓦半島索拉什特拉以北之帕丹城)、麻那里(今索馬里之布臘瓦)、加將門里(今印度拉梅斯瓦蘭島,或云潘班島;一說桑尼亞之達(dá)雷斯薩拉姆)、波斯離(今波斯灣頭之巴士拉)、撻吉那(今地待考)、千里馬(一說今斯里蘭卡東岸亭可馬里,一說今蘇門答臘島特番里附近)、大佛山(一說今斯里蘭卡島西岸卡盧河口內(nèi)),一說在斯里蘭卡島之貝魯瓦拉)、須文那(一說今印度孟買北一古港,一說印度西南部之芒格洛爾)、萬里石塘(今我國南海西沙群島)、小具南(今馬拉巴爾海岸之俱蘭港)、古里佛(一說在今科澤科德,一說在今奎隆)、朋加剌(在今孟加拉)、巴南巴西 (今加里曼丹南部北卡納拉與邁索爾之間)、放拜 (一說今印度西南之塔納,一說孟買)、大烏爹(一說今印度奧里薩,一說今印度烏德,一說今印度烏代普爾,一說在非洲)、萬年港(一說今文萊港,一說今林加群島之林加島)、馬八兒嶼(在今斯里蘭卡島北部與印度半島南部之間)、阿思里(埃及東部之庫賽)、哩伽塔(一說地中海區(qū)域某地,一說在阿拉伯半島南部之亞丁)、天堂(在今大馬士革)、天竺(今巴基斯坦信德之主要港口卡拉奇)、層搖羅(今肯尼亞東南之蒙巴薩,一說今坦桑尼亞之桑給巴爾)、馬魯澗 (今伊朗西北部一古汗國都城)、甘埋里(一說今南印度洋中科摩羅群島,一說在霍爾木茲)、麻呵斯離(一說今美索不達(dá)米亞北部之摩蘇爾,一說今伊拉克西北部之摩蘇爾)、羅婆斯(一說今尼科巴群島之婆羅郎,一說尼科巴群島之婆羅斯,一說今索馬里之柏培拉)、烏爹(一說今緬甸之烏土,一說今印度奧里薩,一說今印度烏德)。99條載記共記述了220個(gè)國家和地區(qū)的地理、歷史、經(jīng)濟(jì)、居民、風(fēng)俗、宗教、物產(chǎn)等情況,以及與中國關(guān)系。第100條記述的奇肱國、頓遜國、骨利國、大食國、婆登國、繳濮國、女人國、茶弼沙國等奇聞,系節(jié)錄前人舊記而成,名為“異聞?lì)惥邸?,與其訪問之處無關(guān)。
元代中西海道交通方面的著作,除《元史》、《新元史》外,一般說來有三種,即《大德南海志》、《真臘風(fēng)土記》和《島夷志略》。姚楠認(rèn)為:“《大德南海志》為陳大震所著,原書20卷,唯見《文淵閣書目》著錄,今北京圖書館藏有其殘本卷6至卷10,其中只有卷7物產(chǎn)篇附列舶貨與諸蕃國,所收地名較多……但諸地非陳氏親歷,故謹(jǐn)列其名而無敘述?!墩媾D風(fēng)土記》為周達(dá)觀所撰,記載雖頗詳核,為隨元使訪問所得第一手資料,但所記述,僅限于一國。唯有汪大淵《島夷志略》一書,涉及國家和地區(qū)二百二十余個(gè),為上承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趙汝適《諸蕃志》,下接明馬歡《瀛涯勝覽》、費(fèi)信 《星槎勝覽》等書的一部重要著作,且其重要性更超過了宋、明諸作,原因在于周去非和趙汝適之作,究竟憑耳聞而不是親歷。汪大淵在寫作體例方面雖然受到周、趙的影響較大,但他年甫二十,即附舶浮海,前后兩下東西洋,其游蹤之廣遠(yuǎn),在清代中葉以前,可居前列”(《 〈島夷志略〉校釋》前言)。因此,該書在研究中西海道交通史方面的史料價(jià)值很高。
中外學(xué)者具有代表性的譯著和研究著作有: 刊于上海神州國光社 《古學(xué)匯刊》 中的沈曾植 (1851—1922) 的 《島夷志略廣證》 (后改名為 《島夷志略略箋》),1914年(美)羅克希爾(柔克義)在《通報(bào)》發(fā)表《十四世紀(jì)時(shí)中國與南洋群島印度洋沿岸諸港往來貿(mào)易考》,該文將 《島夷志略》三分之二譯成英文,并作了考證。后來,又有(日)藤田豐八作《島夷志略校注》,刊于羅振玉主編的 《雪堂叢刊》第二集。1969年12月 (日)桑田元郎在 《東洋學(xué)報(bào)》第52卷第3號(hào)上發(fā)表 《島夷志略新證》,對(duì)研究也多有貢獻(xiàn)。1981年5月中華書局出版了蘇繼庼的《島夷志略校釋》,該書以《四庫全書》文津閣本為底本,以 《知服齋叢書》本、《知圣道齋》抄本、《竹書堂》抄本為參校本,比勘校訂而成。注釋地名、物名時(shí),兼舉眾注,亦有校者見解。姚楠在校理蘇繼庼《島夷志略校釋》時(shí),做了不少工作,其見解見于《 〈島夷志略校釋〉前言》和注明“楠案”的校釋部分。
參考文獻(xiàn)
- 1. 蘇繼庼: 《島夷志略校釋》,中華書局,1981。
- 2. 靳生禾:《中國歷史地理文獻(xiàn)概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 3. 翟忠義: 《中國地理學(xué)家》,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
上一篇:《岑嘉州詩集》的主要內(nèi)容,《岑嘉州詩集》導(dǎo)讀
下一篇:《岱南閣叢書》的主要內(nèi)容,《岱南閣叢書》導(dǎo)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