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式微,式微!
胡不歸?
微君之故,
胡為乎中露!(魯露作路。)
(微、歸,微部。故、露,魚部。)
式微,式微!
胡不歸?
微君之躬,
胡為乎泥中!
(躬、中,中部。)
[譯文]
天已晚天色黑,為啥有家不能歸?若我不是為了你們的緣故,為何冒著風霜雨露為你們受苦。
天已晚天色黑,為啥有家不能歸?若我不是為了養活你們,為何常在泥水里勞作受苦。
[評介]
《式微》二章,章四句。《詩序》說,黎侯流亡于衛,隨行的臣子勸他歸國。此說今人多不從。從全詩的內容看,這首詩是反對徭役的作品。人民服役受苦受難,無家可歸。詩中對當時統治者剝削者發出不平的怨恨。詩中“胡不歸”三字,反復詠唱二次,含無限之意,是這首詩的題旨。胡:為什么?歸:回家,歸家。句意是說為什么不能回家。這句有辛酸,有怨恨,有反抗。一是長期服役在外,有思歸之苦;一是指責當時統治者為什么弄得他們無家可歸?發問之后,詩人又以反問句作答:“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意思是說不是你們勞役苦,我們怎么會在風霜雨露中受苦;不是為了養活你們,我們怎么會在泥水里忍受艱難。這兩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訴說了他們無家可歸的原因,飽含了憤恨不平,表現了他們對統治者的反抗精神。
全詩二章八句三十二字,兩章相似,四句相同,二十八字是重復使用,詩人在上下兩章中只換了兩個字,寥寥幾句揭示了一個根本問題:奴隸們的苦難,都是奴隸主貴族造成的,并對統治者發出了不平的怨恨,義正辭嚴。本詩短小精悍,句式多變,更體現了民歌的特色。式微,后人常用作思歸之意。如王維《渭川田家》詩:“即此羨閑逸,悵然歌式微。”此乃取其“歸”意,而避開其不歸的原因。清方玉潤《詩經原始》眉評:“語淺意深,中藏無限義理,未許粗心人鹵莽讀過。”
上一篇:《庭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思文》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