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蔭聚飲圖
元·唐棣作
絹本設色
縱一四一.一厘米
橫九七.一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此幅《松蔭聚飲圖》是唐棣的代表作,歷來受到評論界的珍視。圖的左邊有作者行書自題一行,文曰:“元統甲戌冬十一月,吳興唐棣子華制。”甲戌為元統二年(1334),唐棣時年三十九歲。從畫風上看,此圖主要師法趙孟頫,上溯董源;并步趨郭熙的樹法。融會貫通,自成一格。
圖寫平遠山水,布局新穎,遠處山巒起伏,近處江水浩蕩,以平崗、林木、房舍作間隔,由近及遠,顯示出山野富有層次的山光水色。筆墨的重點,傾注于近景:在臨水的岸灘上,嘉樹成林,林蔭下四村民席地相對而坐,或跽、或盤膝、或伸足、或蹲足,姿態不一。其中兩人把盞對酌,地面上放有酒壺、酒勺之類;右側兩人,一長一少,長者正作與對方晤談狀,年少者端坐恭聽,神情自若。居于主位的兩人身后,佇立男童各一,手捧肴饌,侍候飲者。旁側另一男子,雙手捧著矮凳,邁步前去會飲。圖中的成年男子,俱作束發綰髻,男童結發為丫髻。人物用白描法,線條簡練,筆觸柔和。林木七株,內有挺直長松兩,樹皮狀似鱗次櫛比,質感明顯,針葉用淡墨線畫,紋絲不亂;虬松一,曲折而矮;枯木二,干枝蟠曲多節,樹梢作蟹爪樣;小樹一,用夾葉法;梧桐一,樹干明凈,樹葉用沒骨法,桐葉茂密鮮潤,因風而動。從梧桐的長勢和人物衣著上反映的時序,似在初夏季節。林后茅屋兩椽,屋面的草禾以淡墨狀寫,筆法純熟,文雅而不俗。在用作襯托畫面的中景,構思細致,描繪生動。于接近對岸的江水中,有沉石浮出水面,石法用鬼臉皴,怪異突兀。岸上柴門敞開,茅屋齊整,門前喬木參天,岸邊江水縈回,再及彼岸,則有高山平岡,山腳浸于水中。極目遠處,猶有逶迤起伏的山脈,作淡墨暈染。山峰之巔悉用短披麻皴,示人以積土厚實之感,其上草木叢雜,宜賞覽,可居息。設色雅淡,洵為杰構。
唐棣在畫學上,除了自幼曾得趙孟頫親自指授之外,以師郭熙為主,并對董源的畫法有所汲取,晚年兼攻高克恭云山,是一位難得的多面手。明鑒賞家張丑推舉他為“元人中之巨擘”,確是十分允當的。
松蔭聚飲圖
唐棣在山水畫中點綴的人物,形象突出,富有吸引力。擅長體現圖中漁、樵、耕、讀不同身份者的特征,乃至言笑神態,無不刻畫入微。兼以筆墨高雅,饒有“吳帶當風”的唐人余韻。觀察唐棣繪畫的主題,往往以鼓舞作息有序,不失農時為務,帶有歌頌性質,其藝術效果,頗偏重于勸勵一面。
上一篇:《霜浦歸漁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鷹檜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