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注》的主要內容,《爾雅注》導讀
《爾雅注》是中國古代訓詁學著作,東晉郭璞撰。版本比較多,有元雪窗書院刊本、明景泰馬諒刊本、故宮博物院影印宋監本等十余種。以阮元的 《十三經注疏》本、《四部叢刊》 本為常見。
郭璞(276—324),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晉亂時,避地江東。東晉初為著作郎,后為王敦記室參軍。是東晉著名的文學家、訓詁學家。著述甚豐,尚有 《方言注》、《山海經注》、《穆天子傳注》、《三蒼注》、《爾雅音》、《爾雅圖》、《游仙詩》等十余種。
《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先秦經傳故訓的著作,在經學發達的漢代,它尤其受到人們重視。因此,在漢魏時代已有劉歆、樊光、孫炎等十余家為之作注。郭璞自幼年開始即對《爾雅》深感興趣,“沈研鉆極”十八年后,更是對之推崇備至,認為 “夫 《爾雅》者,所以通訓詁之旨歸,敘詩人之興詠,總絕代之離詞,辨同實而殊號者也。誠九流之津涉,六藝之鈐鍵,學覽者之譚奧,摛翰者之華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者,莫近于《爾雅》”。(《爾雅注序》)但是,他又痛感前人之注雖多至十余家,“然猶未詳備,并多紛謬,有所漏略”。(同上)于是發凡起例,重新為之作注。
本書對《爾雅》的注釋,最突出的有四個方面的特點:其一是 “綴集異聞,會萃舊說”,對前代注家之釋詳加引證以明被釋詞之義,尤其是對東漢樊光和魏孫炎的說法特別重視,但對其失誤處亦頗譏之。如《爾雅·釋畜》: “回毛在膺,宜乘。” 本書注云: “樊光云:‘俗呼之官府馬。’伯樂《相馬法》: ‘旋毛在腹下如乳者,千里馬。’”又如《爾雅 · 釋詁》:“覭髳,茀離也。”本書注云: “謂草木之叢茸翳薈也。茀離即彌離,彌離猶蒙蘢耳。孫叔然字別為義,失矣。”其二是 “考方國之語,采謠俗之志”,詳細援引晉時各地方言俗語,以俗釋雅,以今釋古,使后人更易明了《爾雅》訓詁之義。如 《爾雅 ·釋詁》: “遷、運,徙也。”本書注云: “今江東通言遷徙。”又如《爾雅 ·釋草》:“果臝之實,括樓。”本書注云: “今齊人呼之為天瓜。”其三是善用 “轉語”來分析、解釋語言的古今、雅俗之變。如 《爾雅·釋器》: “不律謂之筆。”本書注云: “蜀人呼筆為不律也,語之轉。”又如《爾雅·釋言》: “夫之兄為兄公。”本書注云:“今俗呼兄鍾,語之轉耳。”其四是詳列古籍原文,為《爾雅》詞義訓釋舉出例證。如《爾雅·釋詁》:“柯、憲、刑、范、辟、律、矩、則,法也。”本書注云:“《詩》曰: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論語》曰: ‘不逾矩’。”又如《爾雅·釋天》:“仍饑為薦。”本書注云:“連歲不熟,《左傳》曰: ‘今又薦饑’。”另外,郭氏還曾輔助其注而作有《爾雅音》、《爾雅圖》二書,與之并行,使后世讀者更易明白《爾雅》訓詁之例、釋文之義。可惜此二書皆佚,今已不復見。
由于本書之前的孫炎各家《爾雅》注今皆亡佚,因此后世學者研究《爾雅》多以本書為依托。至于本書所采用的“釋古以今,釋雅以俗”的訓詁方法,不僅使后代讀者更易明白 《爾雅》 的釋義,而且本書訓釋 《爾雅》的許多晉代方言,還成為今天研究漢語史、方言史、語音演變史的重要材料。
上一篇:《爾雅》的主要內容,《爾雅》導讀
下一篇:《岑嘉州詩集》的主要內容,《岑嘉州詩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