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論》的主要內容,《唱論》導讀
《唱論》是元代聲樂理論專著。燕南芝庵撰。該書有元至正間(1341—1368)刻本,附刊于元人楊朝英選編《樂府新編陽春白雪》卷首,為現存最早版本。其后陶宗儀著 《南村輟耕錄》卷27、明朱權 《太和正音譜·詞林須知》、明臧懋循編輯《元曲選》(一名《元人百種曲》)卷首、近人任訥輯 《新曲苑》等書,均有收錄或節錄。傅惜華校輯《古典戲曲聲樂論著叢編》(人民音樂出版社,1957)亦收錄此書。《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收錄此書,是以元楊朝英《陽春白雪》本為底本,以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和朱權《詞林須知》所錄文字作校勘,該本多為今人參用。
燕南芝庵(生平不詳),真實姓名無從考知,其別署 “燕南”,或為其籍里。
《唱論》是現存最早的一篇論述歌唱藝術的聲樂專著。全書1800余字,可分27條,扼要論述唱曲要領,談及元曲唱法、風格、題材,并介紹了曲調的流行情況。書中所論,從對聲音、唱字的要求和藝術表現,以及十七宮調的基本情調特征、樂曲的地方特色、對歌者的評論,都有不少精練的闡述。如對聲音的要求,“聲要圓熟,腔要徹滿”,避免散、焦、干、冽等弊病。在具體唱法上,針對氣息的運用,提出 “偷氣、取氣、換氣,歇氣、就氣、愛者有一口氣”等運氣方式。并從唱者的生理條件、性情的差異,辨證地區分演唱風格的不同類型及局限處,講究演唱的分寸感與節度。如認為“凡人聲音不等,各有所長”。在演唱風格上要求唱的雄壯者不可 “村沙”,唱的輕巧者不可 “閑賤”等。要掌握抑揚頓挫,推題宛轉等技法,忌 “字樣訛、文理差”的弊病。《唱論》推崇聲樂藝術的表情力,強調“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取來歌里唱,勝向笛中吹”,從音樂模仿人聲,人聲最具情感表現力的聲樂美學角度,充分肯定聲樂藝術的藝術感染力。
《唱論》總結了前人歌唱藝術實踐經驗,不僅為研究宋元聲樂藝術理論,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也對后世戲曲聲樂藝術理論產生深遠的影響。由于該書篇幅短,書內文句過于簡約,因此文義較晦澀。加上書中使用的專門語匯含宋元方言不少,給今人的理解和研究帶來一定困難。
參考文獻
-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唱論》(蕭晴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
上一篇:《變法通議》的主要內容,《變法通議》導讀
下一篇:《地文學》的主要內容,《地文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