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政全書》的主要內容,《農政全書》導讀
《農政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農業百科全書。明徐光啟編著。1639年由陳子龍刪定,張國維、方岳刊行。原刻本稱平露堂本,今存。清道光年間重刻,計有1837年貴州刻本、戊戌刻本和1843年曙海樓刻本。后來又有1874年山東書局刻本、1900年上海文海書局、1909年求學齋石印本。民國時有1930年的“萬有文庫”排印本。抗日戰爭時期,河北偽燕京道也翻印過。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由鄒樹文等據原刻本校點的鉛排本。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石聲漢的校注本。
徐光啟 (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明代松江(今上海市)人。年輕時因家境貧寒,耕讀以度日。1597年赴順天府應鄉試,中式第一名舉人,1604年赴京應會試,中式第88名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1607年喪父回故里丁憂。1610年回京復職,1630年任禮部尚書,隨后又以禮部尚書相繼任東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1633年死于任上。徐光啟既是一位科學家,對農學、天文、歷法、數學、測量、水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貢獻;又是一位溝通中外文化的先行者,對國外(特別是歐洲)的學術、物產和新器物極敏感、極重視,做過不少“開風氣之先”的譯述、介紹、試驗研究、推廣利用等工作,同時,他還是明代一位政治、軍事活動家。其中農學是他用力最勤的學科之一,當他還是個諸生的時候,就做過種植試驗。1607年至1610年間,在上海家中設小型試驗園地,進行甘薯等的引種和栽培試驗,并進行農學和數學研究,寫了 《甘薯疏》、《蕪菁疏》、《吉貝疏》、《種棉花法》和《代園種竹圖說》等書。1613年到1618年又兩度因病告假回天津試辦水利及經營田事,種植水稻、桑、甘薯、苧麻、蕪菁、藥用植物、花草等,寫下了 《農遺雜疏》、《宜墾令》、《北耕錄》等。1621年開始專心研究總結農業歷史文獻,并進行各種栽培試驗,寫作《農政全書》,至1633年逝世時,本書尚未最后定稿。《農政全書》是徐光啟畢生從事農學研究成果的總結。
《農政全書》經陳子龍整理,刪去的大約十分之三,增加的十分之二,然而基本上還是保留了原書的規模。全書分為農本、田別、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牧養、制造、荒政等12目,每目下又分為若干個子目,共60卷,50多萬字。
《農政全書》的內容幾乎涉及古代農業的每個方面。徐光啟編著此書的目的在于“富國必從本業”,所以把“農本”3卷放在書首。其中包括 “經史典故”、“諸家雜論”和 “國朝重農考”3子目。經史典故引經據典闡明農業是立國之本。諸家雜論引諸子百家的言論證明農業的重要;《國朝重農考》的作者是馮應京,徐將其全書收入,意在告誡統治者重視農業。田制,即土地利用方式,徐對井田做了考證,還收集了王禎 《農書》中的各種田制圖,諸如區田、圃田、圍田等等。農事,即有關耕作和氣象方面的事,包括營治、開墾、授時、占候,其中又以屯墾為重心。水利主要包括水利工程、農田水利、《泰西水法》等內容。農器,即有關耕、耘、收、藏的各種農具。樹藝,即谷物、蔬菜、果樹的栽培。蠶桑和蠶桑廣類,即蠶的飼養和桑樹、棉花、麻類等纖維作物的種植。牧養,即馬、驢、牛、羊、豬、狗、貓、鵝、鴨、雞、魚、蜜蜂等動物的飼養。制造,即農產品加工和房屋建造。荒政,即備荒,書中收錄了《救荒本草》及《野菜譜》2書。《農政全書》的出發點是農政,因此更著重于保證農業生產的其他措施。如屯墾、水利、備荒等項,本不是一般的農業措施,但卻是保證農業生產與農業勞動者生活安定必備的基礎。本書集中而又系統地提出來,這是以前農書,如《齊民要術》和《王禎農書》所不具備的。但是本書并沒有因為著重政治措施而忽視生產技術。書中不僅記錄了栽桑、養蠶、種棉等的新經驗,對于糧食、油料等作物的栽種和加工技術也都詳盡地收集。《甘薯疏》和 《救荒本草》等經整理后加以收錄,王禎《農書》中的“農器圖譜”也大量地收錄了。盡管全書的主要部分是前人著錄的摘錄 (約占全書的90%),但都經過作者的精心剪裁,使其歸納到一個完整的體系之中。此外,在許多地方作者還寫了夾注、旁注、評語或加了圈點,以表達自己的見解(約占全書的10%)。如對“風土論”的批判,提出了有風土論,不唯風土論,注重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觀點。對蝗災發生規律的分析,詳細描述了蝗蟲的發生、生長發育、生活習性等,第一次記載了蝗蟲的生活史,指出蝗蟲多發生在湖水漲落幅度很大的“涸澤”;成災時間在農歷五、六、七三個月份;對植棉技術的總結,提出了棉花豐產的十四字訣,“精揀核,早下種,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總結了甘薯栽培的經驗,把甘薯的好處概括為“甘薯十三勝”。總的說來,本書的特點是雜采眾家,兼出獨見,突出農政。
《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中國近3000多年來農業科學的成果,并吸收了西方農業科學知識,成為中國古代的一部農業百科全書。在當時就被譽為“經濟忠漠,事久彌驗”、“有裨邦本”的“經國之書”。石聲漢認為,全書的局面,確實比前所有幾部大型農書更全。說它在中國傳統的農書中是空前絕后的一種,應當是公正的。《農政全書》被中外學者視為中國五大農書之一。
清代中葉以前,由于有了官方編寫的《廣群芳譜》和《授時通考》的緣故,《農政全書》不甚流行。清道光以后開始廣為人所注意,20世紀30年代初,在徐光啟逝世300周年紀念之際,出現了許多研究徐光啟生平和著述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對《農政全書》的研究。60年代初,在徐光啟誕生400周年紀念之際,又出現了許多研究文章,1963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竺可禎編寫的《徐光啟紀念論文集》。1983年,《中國農史》第3期,開辟了一個專輯,紀念徐光啟逝世350周年,發表了11篇論文,就《農政全書》中的農政思想、寫作特色和農學成就,特別是對于治水營田、風土學說,版本、甘薯、葡萄等栽培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標志著對本書研究的深入。
參考文獻
- 1. 徐光啟撰,石聲漢校注:《農政全書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 2. 竺可禎:《徐光啟紀念文集》,中華書局,1963。
- 3. 石聲漢: 《中國古代農書評介》,農業出版社,1980。
- 4.梁家勉:《徐光啟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 5. 中國農業歷史學會籌委會,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 《中國農史》1983年第3期,農業出版社,1983。
上一篇:《農學叢書》的主要內容,《農學叢書》導讀
下一篇:《農桑衣食撮要》的主要內容,《農桑衣食撮要》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