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玄經》的主要內容,《升玄經》導讀
《升玄經》全稱《太上洞玄靈寶升玄內教經》。是南北朝道教的重要經書。托太上老君為張道陵所說,實成書于南北朝末。撰人不詳。有敦煌寫本,《正統道藏》收錄第7卷。
《三洞奉道科戒》著錄本書10卷,敦煌經P2474殘本書卷8有“為之制《經》三萬余言”句,《經》即指本書。該書存佚情況如下:卷1—4佚,敦煌經P2391、P2495、DX517、DX901、S107等所得該書殘頁,卷次不詳,當屬卷1—4。卷5《善勝還國品》,敦煌經P2990起卷首殘54行。卷6《開緣品》,敦煌經P2560殘100行至卷末。卷7《中和品》,《正統道藏》太平部所收《太上靈寶升玄內教經中和品述議疏》為完帙,敦煌經P3341殘233行至卷末。卷8《顯真戒品》,敦煌經S6310起卷首總殘10行,P2474殘227行至卷末。卷9《無極九誡品》,敦煌經P2750起卷首至第四誡,P2430起第五誡至卷末,合為完帙。敦煌經P2343所殘122行、S6241所殘45行,據日本人大淵忍爾擬為本書第10卷。另外,《三洞奉道科戒》所錄靈寶經目中,有《太上升玄步虛章》一卷,《步虛注》一卷。舊說為南朝劉宋道士陸修靜撰。《正統道藏》洞玄部收有《洞玄靈寶升玄步虛章序疏》,當即其書。此疏文與上述《正統道藏》太平部所收本書卷7《中和品述議疏》,文例相同,多條列教理教義次序,歸趣“重玄”,此為隋唐之際道士著述慣例,故疑疏文為其時道士所作。《無上秘要》錄本書部分章節,可作參校。另有《太上升玄消災護命妙經》,300余數字,與本書理趣相通,有唐道士司馬承禎頌、元道士王玠(混然子)、李道純注,皆收入《正統道藏》。
該書反映出由魏晉南北朝道教重方術祭煉、肉體飛升向隋唐道教重宗教義理、精神超脫的轉化。如關于存想,魏晉南北朝道教注重存想身內外各真神的名字服色、形象制度,認為想身內神可以存神,想身外神可得感應。而《升玄經》所說的“十想念”,則屬宗教義理,是對教理教義的思考,卷5《善勝還國品》述“十想念”說:“一者思念道法無有差別,大小深淺,猶如虛空,無分別想。二當思念圣人威神悉皆等同,無優劣想,三當思念圣人之恩,起慈父想。四當思念經,生乳哺想。五當思氣法師,生慈母想。六當思念一切有識稟受形質若干不同,或好或丑,長短白黑,皆如幻化,非有常法,皆歸消滅,死病臭爛,無一可貪之想。七當思念圣人形想端嚴、華色豐潔,然亦非常,會有遷變,非定一想。……”該書對“道”的解釋,也開隋唐道教重玄學的先例,如說:“夫真道者,無不無,有不有,生不生,滅不滅,去不去,來不來,賢不賢,圣不圣,一不一,異不異,能覺兩半者,豈不體之乎?!?卷6)重玄學者說“道”非有非無,不生不滅,道與眾生不一不異,語多類上引。兩半也是重玄學者常用的概念,指有無等對立的雙方相互否定后的統一。
另外,《升玄經》還反映出南北朝末南方道教與北方道教相融合的趨勢。如關于最高神問題,南朝道教尊元始天尊,北朝道教尊老子(太上老君),《升玄經》將二者合而為一,說:“吾以五氣固流八極,或號元始,或號老君,……出幽入冥,待應無方,運造天地,成生諸神”。(卷8)唐初道教多本此說,并進而編造老子應世化生故事。
《升玄經》是南北朝末至唐初期道教所尊奉的重要經書,《隋書 ·經籍志》說:道教“所以講經,由以《老子》為本,次講《莊子》及《靈寶升玄》之屬?!痹摃鴮λ逄频澜讨亟ㄋ枷塍w系,曾有過很大影響。
上一篇:《升庵集》的主要內容,《升庵集》導讀
下一篇:《周易參同契》的主要內容,《周易參同契》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