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參同契》的主要內容,《周易參同契》導讀
《周易參同契》簡稱《參同契》,是世界煉丹史上最古的理論性著作。東漢魏伯陽著。“參”就是“三”的意思。《參同契》說:“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黃老用究,較而可御;爐火之事,真有所據。三道由一,俱出徑路。”據此,“三”就是“三道”,即易學、黃老之學和煉丹術。“同”是“通”的意思,“契”就是“書契”。“參同契”即三道相通之書契。東晉葛洪《神仙傳》最早提及此書,但葛洪在《抱樸子內篇 ·遐覽》中卻只記錄了《魏伯陽內經》1卷。陶弘景所著《真誥》卷12中也提到《周易參同契》。唐玄宗時劉知古作《日月玄樞篇》,其中也說:“抱樸子曰:魏伯陽作《參同契》、《五相類》凡二篇,假大易之爻象以論修丹之旨。”(《道樞》卷26) 《舊唐書》著錄有魏伯陽撰《周易參同契》2卷、《周易五相類》1卷。《參同契》出世后,歷代為之作注者甚多。宋鄭樵《通志·藝文略》載《參同契》及注本19部31卷,惜多亡佚。唐宋以后的《參同契》注本,《四庫全書總目》道家類收入6部16卷,明正統《道藏》收入11種。主要注本有唐代的《周易參同契無名氏注》,五代后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宋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等。《參同契》在宋代即有刻本流傳。現存最早的刻本是明朝嘉靖年間趙府味經堂本,現藏于北京圖書館。
魏伯陽,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縣)人,生卒年不詳,東漢桓帝時(公元147—167年)在世,煉丹家。他所著的《周易參同契》分上、中、下3篇及《鼎器歌》1首,共約6000余字。由于此書“詞韻皆古,奧雅難通”(朱熹語),歷來對它的基本內容的理解存在著分歧。近年研究趨向于承認,書中內、外丹內容并存,其中除了總結性的理論外,以外丹為主,內丹為輔。王明認為“《參同契》之中心理論只是修煉金丹而已”。他在《〈周易參同契〉考證》一文中說:“魏伯陽不特無內丹及房中之論,且斥彼二者為左道旁門,乖違自然之理”。現在治化學史者也多持王明的這種看法。
在實踐方面,《參同契》的核心內容是煉制“還丹”。其煉制過程共分3變,第1變是將15份鉛與6份汞混合,用炭火加熱,“須臾間”便生成鉛汞齊(稱為黃輿);第2變是繼續長時間加熱鉛汞齊,汞基本上完全被蒸發掉,鉛則被氧化而生成“灰土”狀的鉛丹(稱為黃芽);第3變是將第2變的產物“黃芽”與9份汞混合并搗研均勻,置鼎器中,“固塞其際會”,然后先以文火后以武火加熱。鉛丹在500 ℃以上即分解放出氧氣,汞與氧化合生成紅色的氧化汞,凝結在丹鼎的上部,這樣就煉成了還丹(HgO)。
《參同契》中提到的煉丹藥物有:鉛、汞、金、銅、硫黃、丹砂、石膽、云母、礜石、硇砂、磁石等。書中還記錄了一些化學事實,如書中說:“胡粉投入火中,色壞還為鉛”,這是指胡粉(即堿式碳酸鉛)在高溫下遇碳還原為鉛的化學現象。《參同契》認為同類的物質才能相互發生化學變化,異類物質之間則不能發生作用。《參同契》還特別強調物質起作用時比例的重要性,認為:“若藥物非種、名類不同,分劑參差,失其紀綱,雖黃帝臨爐,……愈見乖張。”
在理論方面,《參同契》采用了元氣學說、陰陽學說,以及五行學說作為煉丹術的理論基礎,認為萬物的產生和變化都是由陰與陽的彼此交媾,相須不離,使精氣得以舒發的結果。在闡明煉丹術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的時候,《參同契》把自然界的變化看作是有規律可循的,認為煉制金丹是“自然之所為兮,非有邪偽道”,“若蘗染為黃兮,似藍成綠組;皮革煮為膠兮,曲蘗化為酒”。在解釋服食金丹何以能致人長生不老時,《參同契》說:“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士服食之,壽命得長久。”這是一種希望把黃金的抗蝕性機械地移植到人體中去以求長生的天真想法。東晉葛洪后來將這種想法發展成為一種“假外物以自堅固”的丹藥觀。
《周易參同契》是道教的重要著作,它集中了我國古代養生家、神仙家、方技術數的科學成果,汲取當時易學流行的“納甲說”、“十二消息”、“封氣說”等,結合金丹術和引內養性的實踐,為后世的內丹、外丹奠定了理論體系。《參同契》正是看到了“大易”、“內丹”、“外丹”三者之間存在著統性,在體內和體外煉制金丹是參天地、同日月、契造化的大道,是天人合一之道和從后天返先天之道。其中“歌敘大易”,闡明了天地之道、易道、人道和丹道的一致性,為內丹(《參同契》中稱內丹為“引內養性”,稱外丹為“爐火之事”,內外丹的名稱至隋唐時始盛行)、外丹奠定了理論基礎并描述了內外丹的具體步驟。唐宋以來的道教學者和近世的氣功學家皆以內丹解《參同契》,執內丹說。古代煉丹士和近世化學家又多以外丹解《參同契》,執外丹說。在外丹說中,又有“硫汞說”和“鉛汞說”之爭。實際上,它既主張“引內養性”延年益壽,又主張服食金丹長生成仙,是兼修內丹外丹的神仙家著作。唐宋以來的煉丹術士依《參同契》的內丹注本做實驗,形成了鉛汞派。它的“引內養性”內丹功法及其理論體系,為后世道教內丹南北宗的清修派和栽接派提供了理論根據,成為人體科學的寶貴遺產。但其外丹部分描述不同物質化學反應的詞句又特別切合陰陽栽接派功法的特點。因而首先被南派尊為“萬古丹金王”。《參同契》的內丹功法在人體科學上仍有進一步發掘的價值。
《周易參同契》不僅在中國科學史上直接為古化學、氣功療法和老年養生學留下了寶貴遺產,而且還是將古代易學體系應用于方技術數創立古代科學理論體系的著作。現在,它的科學價值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對它的研究也愈來愈深入。
參考文獻
- 1.王明:《〈周易參同契〉考證》,《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1947。
- 2.趙匡華、曾敬民:《中國古代煉丹術及醫藥學中的氧化汞》,《自然科學史研究》第7卷第4期,1988。
- 3.孟乃昌:《〈周易參同契〉的實驗和理論》,《太原工學院學報》1983年第3期。
上一篇:《升玄經》的主要內容,《升玄經》導讀
下一篇:《周易外傳》的主要內容,《周易外傳》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