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經》的主要內容,《太平經》導讀
《太平經》是漢末民間秘密流傳的原始太平道的經典。共170卷,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部,每部17卷。《太平經》又稱《太平清領書》,據《后漢書·襄楷傳》記載,是東漢末方士于吉(又作干吉、干室)在曲陽泉水上得到的神書,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太平經復文序》說,后圣太平圣君作《太平復文》,先傳上相青童君,傳上宰西城王君,王君傳弟子帛和,帛和傳弟子于吉。于吉初受太平本文,后增為170卷。《仙苑編珠》說,帛和授于吉素書二卷,乃《太平經》也,于吉演此經成170卷。所謂“素書”“本文”,雖然頗具神書傳受的神秘色彩,卻也透露出,《太平經》170卷不是一時一人所作,而是經過多次增補,出于眾手的作品。而于吉無疑是其中最主要的撰著者和傳播者。
順帝時,于吉的弟子宮崇將該書獻給朝廷,不用。桓帝時,襄楷奏疏,再次推薦,仍不受重視。后來張角得到了《太平清領書》,該書對于他利用太平道發動黃巾起義,起了思想號召的作用。
《太平清領書》之前,在西漢成帝時有齊人甘忠可造《天官歷包元太平經》 12卷,“以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于天”。甘忠可又聲稱“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后因劉向奏甘忠可假鬼神罔上惑眾,甘下獄治罪,死于獄中。其弟子有夏賀良,丁廣世,郭昌等人。夏賀良曾持《天官歷》、《包元太平經》游說哀帝,并“私以相教”,由此可知此書曾流傳過。但由于史料缺乏,此書與《太平清領書》的關系尚難以斷定。有一種意見認為,《太平清領書》是在此書的基礎上增擴而成的。
《天官歷》、《包元太平經》早已散佚。《太平經》僅殘存57卷,收于明英宗正統9年(1444)修的《道藏》之中。這是現存的唯一本子。其中甲乙辛壬癸五部完全遺失了,其他幾部各亡佚若干卷。《道藏》里有《太平經鈔》,是唐人節錄《太平經》而成甲乙丙丁等10部,每部1卷,共10卷。今人王明先生根據《太平經鈔》及其他27種引書對《太平經》加以校補,編為《太平經合校》,基本上恢復了170卷的輪廓,是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和道教早期歷史的重要資料。
該書的許多章節是以真人與天師的問答和對話為形式寫成的,有的章節則采取直接論述的形式。行文不多引用前人的陳言,間有采摘古人的成話,也不明白指陳出處,以顯明神書天授,不是對古人言論的注釋和發揮。這與兩漢的注經風尚截然不同,是《太平經》在形式上的特點。
該書的內容非常龐雜,但并非漫無統緒,《后漢書》所載襄楷疏說它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范曄說,“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王明先生認為,該書上承老子的遺教,近受當時圖讖、神仙方術的影響,從思想來源上揭示了它的主要傾向。
從政治思想的角度看,該書反映的是社會下層的社會改良主張。它基本肯定封建統治的合理性,但反對過度的剝削和大量聚斂財富,主張自食其力和救窮周急;反對恃強凌弱,主張扶弱敬老;宣揚“有財相通”、“有知相教”、“有珍奇相遺”,甚至設計了一個實行平等和平均主義原則的烏托邦社會。這些思想,對于黃巾起義發生了相當的影響,《后漢書·襄楷傳》載,“張角頗有其書”,可以為證。
在倫理思想方面,該書以善惡二分法為基礎,提出了“承負報應”的思想,認為善惡必有其報,并且,善惡的積累將作為遺產遺留給行為者的后輩子孫,給子孫帶來福禍。而其子孫則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行善來抵消祖上惡的積累,或者相反,增加惡的積累,給自己和后代埋下災禍的種子。這是對傳統的善惡報應思想的發展,具有宗教的勸善作用。
該書對符箓咒術、養生術、神仙方術也有一些論述,但不夠系統,比較粗糙。其它如教義、儀禮也不完整,充分表現出道教初創階段的雜蕪、混亂的特點。
上一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主要內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導讀
下一篇:《太平經國之書》的主要內容,《太平經國之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