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辰翁《蘭陵王》賞析|編年|考證|本事|匯評
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秋千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緒。漫憶海門飛絮。亂鴉過,斗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春去。最誰苦。但箭雁沈邊,梁雁無主。杜鵑聲里長門暮。想玉樹凋土,淚盤如露。咸陽送客屢回顧。斜日未能度。春去。尚來否。正江令恨別,庾信愁賦。蘇堤盡日風和雨。嘆神游故國,花記前度。人生流落,顧孺子,共夜語。
【編年】
丙子即景炎元年(1276),是作于本年春末,地點在虎溪。吳企明注《須溪詞》卷二:“丙子,時當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本詞作于虎溪。陳廷焯《白雨齋詞話》:‘題是《送春》,詞是悲宋,曲折說來,有多少眼淚。’本詞實是悲嘆臨安淪陷,恭帝及太后隨元兵北行。”《宋史紀事本末》卷一○七《元伯顏入臨安》:“帝隰德祐二年春正月,遣監察御史劉岊奉表稱臣于元。……二月丁酉,帝率文武百僚詣祥曦殿,望元闕上表,乞為藩輔。元伯顏承制,以臨安為兩浙大都督府,命忙兀臺、范文虎入城,治都督府事。又令程鵬飛取太皇太后手詔,及三省樞密院吳堅、賈余慶等檄,諭天下州郡降附。……三月丁丑,元伯顏自湖州入臨安城,建大將旗鼓,率左右翼萬戶巡城,觀潮于浙江,又登獅子峰,觀臨安形勢,部分諸將。明日發臨安,阿答海等入宮宣詔,免牽羊系頸之禮,趨帝及太后入覲。太后全氏泣謂帝曰:荷天子圣慈活汝,宜拜謝。禮畢,帝與太后肩輿出宮。太皇太后謝氏以疾留內。與芮及沂王乃猷度宗母隆國夫人黃氏,并楊鎮、謝堂、高應松、庶僚劉褒然三學生等皆行。”詞中蘇堤在杭州西湖中。《淳祐臨安志》卷十《山川》:“蘇公堤,元祐中蘇公軾既開湖內積篈草為堤,相去數里,橫跨南北兩山,夾植花柳。”《咸淳臨安志》卷三十二《山川》:“蘇公堤,元祐中東坡既奏開浚湖水,因因以所積篈草為長堤。起南迄北,橫截湖面,綿亙數里,夾道雜植花柳,中為六橋,行者便之。”
【匯評】
卓人月《詞統》卷十七:三段俱以春去喚起。峽猿之唱,征鳥踟躕,寒云不飛。
“送春去”二句悲絕,“春去誰最苦”四句凄清,何減夜猿;第三疊悠揚悱惻,即以為《小雅》《楚騷》可也。
張宗橚《詞林紀事》卷十四:按樊榭論詞絕句,“《送春》苦調劉須溪”,信然。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題是《送春》,詞是悲宋,曲折說來,有多少眼淚。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雖以“送春”標題,每段首句皆以春去作起筆,而其下則鴉過荒城,風沙迷目,不僅燈火闌珊之感。次段“杜鵑”句以下,長門日暮,悲玉樹之凋殘;后段“蘇堤”句以下,故國神游,憶花枝于前度,其思鄉戀闕,撫事懷人,百愁并集,不獨“送春”也。清真倚此調,其次段、后段,皆在中權筆有頓挫。此作亦在中樞以“杜鵑”、“蘇堤”句作換轉之筆,乃句意并到之作。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題作“送春”,實寓亡國之痛。三片皆重筆發端振起,以下曲折述懷,哀感彌深。“秋千外”三句,承“無路”,寫出一片凄迷景色。“依依”句,頓宕。“漫漫”數句,大筆馳驟,嘆當年之繁華已無覓處。第二片,歷數春之燕與杜鵑,以襯人之傷春。第三片,嘆故國好春,空余神游。末言人生流落之可哀。
上一篇:劉辰翁《六州歌頭》賞析|編年|考證|本事|匯評
下一篇:曹邍《蘭陵王·雨中登龜溪乾元寺閣賦》賞析|編年|考證|本事|匯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