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題解】
本則選自《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1),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2)。觀水有術(3),必觀其瀾(4)。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5)。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6);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7)。”
【注釋】
(1)東山:蒙山。在魯國東(今山東蒙陰縣南)。(2)游:游學。(3)術:方法。(4)瀾:波瀾。(5)容光:容納光的空間,指縫隙。趙岐注云:“容光,小郤也。”(6)盈科:充滿坑坎。(7)成章:有成就。《說文》:“樂竟為一章。”由此引申,凡積漸生變,自成格局,則可曰成章。朱熹《孟子集注》:“所積者厚,而文章外見也。”亦通。
【導讀】
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覽無余。這里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視點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在不同的階段,能夠看到的境界是不一樣的。登山如此,觀水也如此。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登山就要登泰山,觀水就要觀滄海,做學問就要從于圣人之門。此乃拓展胸襟,升華境界的道理。立志要高遠,胸襟要開闊。君子志于道,不修成大道就不算達到目標。
【思考】
1.你會經常反省自己“與人為善”了嗎?
2.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安提西尼(Aneisthenes,約前435—前370):“你從哲學中獲得了什么呢?”他回答說:“同自己談話的能力。”正是這種能力的獲得,人的思想和情感才有了往高尚和純粹境界提升的可能,人心深處的仁愛、智慧和正義感才可能浮現出來。作為新時代的學生,你“同自己談話”嗎?真正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心中的“仁義”了嗎?
3.有則故事說父親帶兒子爬山,到達山頂后,父親指著山下說:“看,那里多美!”兒子說:“既然如此,還爬上來做什么?”談談你對這個故事的理解?
上一篇:性猶湍水也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君子之所以貴玉而賤珉者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