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曹丕·三王冢
亦題《三王墓》、《干將莫邪》、《眉間赤》、《眉間尺》。三國魏志怪小說。曹丕撰。原載《列異傳》,見《太平御覽》卷三四三。魯迅《古小說鉤沉》、鄭學弢《列異傳等五種》皆輯錄。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錄入。故事敘寫干將莫邪事。干將,春秋戰國之際著名劍工。莫邪(yé),或作鏌耶,干將之妻(一說為干將之名)。關于干將莫邪事,戰國已有傳說。《戰國策·趙策三》說:“吳干將之劍,內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薄之柱而擊之,則折為三,質之石上而擊之,則碎為百。”《荀子·性惡》記有“干將、莫邪古之良劍也”。《莊子·達生》曰:“復仇者不折鏌、干。”干將、莫邪已由人名流傳為良劍名。《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越絕書·外傳記寶劍》則各記有干將為吳王闔閭、為楚王作寶劍事。劉向《列士傳》(《北堂書鈔》卷一二二引文)、《孝子傳》(《太平御覽》卷三四三引文),《吳越春秋》(《太平御覽》卷三六四引佚文)等,皆記有干將被殺、其子復仇事。暴君為壟斷寶劍和抬高寶劍的價值,往往不惜殺害劍師,使之不致流亡他國,再去為他國,尤其是仇國的國君造劍,這就為獻劍、藏劍和兒輩持所藏之劍為父報仇的神話傳說提供了現實生活的依據。這篇《三王冢》就是以現實生活為依據,綜合前傳干將、莫邪、眉間赤故事,而衍飾編寫成的。故事敘述:干將、莫邪為楚王作劍,三年而成。劍有雌雄,為天下名劍。干將欲以雌劍獻于王,而留其雄劍,即謂其妻莫邪曰:“吾藏雄劍在南山之陰、北山之陽,其松生石上,劍即在其中。君王若覺察藏劍之事,定殺我。爾若生男孩,以事告之。”楚王得雌劍,果然發覺未獻雄劍,即殺干將。其妻后生男,名赤鼻,具以前事告于赤鼻。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劍,而竟于屋柱之中得之。時楚王夢一人。其眉廣三寸,說要復仇。于是楚王懸賞捉拿宣稱要報仇的人。赤鼻乃逃到山中,遇一俠客,俠客欲為之報仇,赤鼻即砍頭自殺。俠客即帶赤鼻之頭去見楚王,并讓楚王以鑊煮其頭,而頭三日三夜在鑊中跳動,煮不爛。楚王即往觀之,俠客趁機以雄劍徑砍王頭,王頭墮于鑊中。俠客也自刎,頭亦入鑊。三個頭在鑊中都煮爛了,分辨不出是誰之頭。于是楚臣則把三頭分葬之,名曰“三王冢”。作品通過干將鑄劍而被楚王殺害,其子赤鼻銜父遺命復仇,自殺托頭于山中俠客,而客終殺楚王的故事,深刻地暴露了統治者的殘暴罪行,表現了被壓迫者抗暴除惡的斗爭精神和立志復仇的無畏氣概。小說故事結構完整,情節緊湊,以復仇為線索,以悲壯為基調,構設波瀾起伏的情節,生動地刻畫了干將、赤鼻不屈不撓的反抗形象。作品寫干將鑄好雌雄二劍后,即預見到自己將被楚王殺死;于是,他臨危不懼,鎮定理智地囑托妻子,撫養遺孤,將來復仇;并且機智地藏好了雄劍,留下了復仇時的斗爭武器。赤鼻長大后,誓報父仇。作品以“楚王夢一人,眉廣三寸,辭欲報仇”的側面烘托之筆,展示了赤鼻復仇的堅強決心和急切愿望。因楚王“購求甚急”,他便逃到朱興山中,因所遇一俠客答應能替他報仇,他便勇毅果決地“刎首”自殺。后來他的頭在湯鍋中煮“三日三夜跳不爛”。這種浪漫主義的描寫,表現了赤鼻至死不渝的復仇個性。對山中俠客計殺楚王并亦自刎的描寫,則是對干將赤鼻父子二人反抗性格的補充。這種補充描寫,不僅使作品結構完美,情節跌宕起伏,而且也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被壓迫者同仇敵愾的反抗精神和沉著機智的斗爭膽略。“干將赤鼻”故事對后世文學創作影響很大。《搜神記》卷十一《三王墓》祖述本篇而文又甚詳,并衍飾出“眉間尺”(即赤鼻)與山中客如何計商而殺楚王及眉間尺“頭踔出湯中,躓目大怒”等情節,更加突出了眉間尺的復仇性格和斗爭精神。晉人蕭廣濟的《孝子傳》專寫有《眉間尺》故事,又演化出干將莫邪以楚王夫人所生一鐵,鑄為雌雄二劍,而劍常“悲鳴”的情節(《烈士傳》已開其端,見《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卷十五《前出塞九首》其八“雄劍四五動”杜修可注引文),濃化了故事的悲壯氣氛。唐陸廣微《吳地記》記有“干將門”之來歷事。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十二《宋州·宋城縣》記有魏惠王“為眉間赤、任敬所殺,三人同葬,故謂之三王陵”事。同書卷四十三《晉州·臨汾縣》記有“煮眉間尺,鑊翻,因成‘翻鑊池’”事。魯迅據此故事,創作小說《鑄劍》,精彩地描寫了湯鑊中展開的“兩仇”〔眉間尺與黑色人(山中客)〕共“一夫”(即楚王)的戰斗場面,一場尖銳激烈的階級斗爭,通過作家的想象和夸張,被形象地反映了出來。今浙江省有莫干山。江蘇蘇州市有干將坊,河南商丘市、安徽蕪湖等地也有干將故事的傳說。
上一篇:《秦漢·黃帝攝政時》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