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主要內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導讀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宋代的一種成藥處方配本。宋太平惠民和劑局編。和劑局是宋代官府設立的藥局,專事管理藥材和藥劑的經營業務。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即已有和劑局、惠民局之設。至徽宗崇寧年間 (1102—1106),藥局擬定了制劑規范,稱《和劑局方》。宋大觀年間(1107—1110),醫官陳承、裴宗元、陳師文等奉敕編修,增訂內容,分為5卷,21門,收297方。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藥局改稱“太平惠民局”,《和劑局方》改稱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嗣后又經紹興年間 (1131-1161)、寶慶年間 (1225--1227)、淳祐年間 (1241-1252)多次重修,逐步增訂為10卷、14門、788方。《宋史·藝文志》載“陳師文校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五卷”,宋《通志·藝文略》載“和劑局方,五卷”,《郡齋讀書志》和 《文獻通考》均載 “和劑局方,十卷”; 明 《秘閣書目》、《文淵閣書目》、《箓竹堂書目》等載 “太平和劑方”; 清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八千卷樓書目》、《壬子文淵閣所存書目》等均載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十卷”。本書宋版已佚,現存版本主要有:元建安宗文書堂鄭天澤刊本,元至正高氏日新堂刊本,明葉氏廣勤堂刊本,熊氏種德堂刊本,清 《四庫全書》本,《續知不足齋叢書》 本。
本書現存版本為10卷。卷1為治諸風;卷2為治傷寒;卷3為治一切氣;卷4為治痰飲;卷5為治諸虛、治痼冷;卷6為治積熱、治瀉痢;卷7為治眼目疾、治咽喉口齒;卷8為治雜病、治瘡腫傷折;卷9為治婦人諸疾;卷10為治小兒諸疾。全書病分14門,載方788道,最后附 《指南總論》3卷,專論藥物炮炙和修治。
本書是宋代以來最有名的方書為一,是研究和應用局方的經典文獻。它在兩宋盛行二百余年,成為臨床醫生的方劑手冊和藥局的配方藍本,對后世影響很大,宋以后各家方書大量引用,許多方劑已作為成方規范流傳至今,如四君子湯、四物湯、十全大補丸、參苓白術散、平胃散、逍遙散、二陳湯、至寶丹、活絡丹、藿香正氣散、蘇子降氣湯等,清代《湯頭歌訣》的許多方劑都出自本書。本書的主要特點有二:1. 立局方之規矩。所錄各方,均采自各地所獻,經臨床驗證確效,由藥局審定立為規范。故岳珂程史曰: “和劑局方及當時精集諸家名方,凡幾經名醫之手,至提領以從官內臣參校,可謂精矣。”2.興成藥之風氣。本書以局方為規范,積極提倡和推廣丸、散等成藥,不但可使醫者隨診據證檢方,使患者尋贖現成丸散,而且有力地推動了成藥的研制和生產。故朱震亨在《局方發揮》一書中贊其“自宋迄今,官府守之以為法,醫門傳之以為業,病者持之以立命,世人習之以成俗”。由于局方的規范化,在臨床應用上如茍于拘泥會有礙隨證加減變化,后世醫家對此亦多警誡。本書對局方研究和方劑學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地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稱: “此書盛行于宋、元之間,至震亨 《局方發揮》 出,而醫學始一變也。”
本書刊行甚廣,后世應用和研究亦多,見于論著者,以朱震亨的 《局方發揮》為代表。早年傳至日本、朝鮮,現存有日正保四年(1647)村上平樂寺開版、日享保十五年(1730)桔親顯等校刊本。現代研究有劉景源點校本。
參考文獻
- 1. 劉景源點校: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
上一篇:《太平御覽》的主要內容,《太平御覽》導讀
下一篇:《太平經》的主要內容,《太平經》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