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的主要內容,《太平御覽》導讀
《太平御覽》是我國宋代一部門類齊全的大型綜合性類書。宋太宗趙光義下令編撰,參加編修者有李昉、扈蒙、李穆、湯悅、徐鉉等14人。此書始編于宋太平興國二年(977),成于太平興國八年(983),歷時6年。初名《太平總類》,又稱《太平類編》、《太平編類》。據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載:《太平編類》寫成以后,呈進修文殿,太宗每日閱覽三卷,用一年的時間把它讀完,因之賜名《太平御覽》。主要版本除南宋閩刻、蜀刻兩殘本外,還有明萬歷元年(1573)饒氏活字本;明萬歷倪炳刻本;清嘉慶十一年(1806)吳門汪昌序活字本;清嘉慶十四年(1809)常熟張海鵬照曠閣仿宋刻本;清嘉慶十七年(1812)歙縣鮑崇城刻本;193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宋刻本,收入《四部叢刊三編》,所據底本為南宋蜀刻本,所缺者用日本活字本補足,是近幾十年來最流行和通用的本子;1960年中華書局據此本縮印為四大冊,目錄改為排印本,在每個門類的下面加注頁碼,查檢起來,更為方便。
李昉(925—996),字明遠,深州饒陽(今屬河北)人,北宋文學家。五代后漢乾佑進士,歷仕后漢、后周兩朝。入宋后,累官右仆射、中書侍郎平章事。參加編纂《舊五代史》,主編《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等書,著有文集50卷,今已失傳。
該書1000卷,目錄10卷,約五百萬字,分為55部,這是根據《周易·系辭》所說的“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表示包羅萬象的意思。55部計:卷1—卷15:天部;卷16—卷35:時序部;卷36—卷75:地部;卷76—卷116:皇王部;卷117—卷134:偏霸部;卷135—卷154:皇親部;卷155—卷172:州郡部;卷173—卷197:居處部;卷198—卷202:封建部(以上中華書局新版影印本第一冊);卷203—卷269:職官部;卷270—卷359:兵部;卷360—卷457:人事部上(以上新版第二冊);卷458—卷500:人事部下;卷501—卷510:逸民部;卷511—卷521:宗親部;卷522—卷562:禮儀部;卷563—卷584:樂部;卷585—卷606:文部;卷607—卷619:學部;卷620—卷634:治道部;卷635—卷652:刑法部;卷653—卷658:釋部;卷659—卷679:道部;卷680—卷683:儀式部;卷684—卷698:服章部;卷699—卷719:服用部;卷720—卷737:方術部(以上新版第3冊);卷738—卷743:疾病部;卷744—卷755:工藝部;卷756—卷765:器物部;卷766—卷767:雜物部;卷768—卷771:舟部;卷772—卷776:車部;卷777—卷779:奉使部;卷780—卷801:四夷部;卷802—卷813:珍寶部;卷814—卷820:布帛部;卷821—卷836:資產部;卷837—卷842:百谷部;卷843—卷867:飲食部;卷868—卷871:火部;卷872—卷873:休征部;卷874—卷880:咎征部;卷881—卷884:神鬼部;卷885 —卷888:妖異部;卷889—卷913:獸部;卷914—卷928:羽族部;卷929—卷943:鱗介部;卷944—卷951:蟲豸部;卷952—卷961:木部;卷962—卷963:竹部;卷964—卷975:果部;卷976-卷980:菜部;卷981-卷983:香部;卷984—卷993:藥部;卷994-卷1000:百卉部(以上新版第4冊)。每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如天部又分日、月、星、辰……,全書總計4558類。每類里不再加標目,類名下直接引用從古代至唐代的文獻資料。每條引證都先寫書名,次錄原文,按時代先后排列,而不加己見。所采多為經史百家之言,小說與雜說引用甚少。凡一條中同引一書的,全排在一起,于最前列書名,后面只標“又曰”。其引文于正文作大字,注文作雙行小字,極為清晰。其體例如卷25時序部·秋分類:
《說文》曰:“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易說》曰:“秋分,閶闔風至,雷始收聲,鷙鳥擊,玄鳥歸。”又曰:“兌,西方也,主秋分。”《孝經說》曰:“斗指酉為秋分。”又曰:“秋分,日在內衡。”《文子》曰:“陰陽調,日夜分,故萬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與成必得和之精。故積陰不生,積陽不化,陰陽交接,乃能成和”(此天地之氣和平,故萬物得以生成故也)。《京房易候》曰:“虹,八月出西方,粟貴。”……《周書時訓》曰:“秋分八月中,雷乃收聲。不收聲,即人民不安(又云:諸侯驕逸放蕩于上)。蟄蟲坯戶。不坯戶,即邊方不寧(又云:人靡有賴)。水始涸。水不涸,即人多痼疾。”《歷日疏》曰:“秋分,八月之中氣也。秋分之時,日出于卯,入于酉,分天之中、陰、陽氣等。晝五十刻,夜五十刻,一晝一夜,二氣中分,故謂之秋分也。”
這一條先取字書《說文》對“秋分”的解釋,然后列舉事類,集中了有關的引證,括號內為原文雙行小注。
《太平御覽》的修纂是以《修文殿御覽》(北齊祖珽等編)、《藝文類聚》(唐歐陽詢等編)、《文思博要》(唐高士廉等編)3部類書為藍本進行的,同時又充分利用了當時的皇家藏書。它的最突出的特點是涉及的范圍廣,輯錄的資料多。據卷首《經史圖書綱目》載,所引各類圖書共計1690種(實則1689種),古律、古賦、銘、贊、雜書等尚不包括在內。若總計起來,據今人馬念祖考訂,其中引書共有2579種(見《水經注等八種古籍引用書目匯編》)。雖不及《古今圖書集成》之宏大,但也大大超過了以前的類書。
該書非但征引賅博,而且所引用的古書十之七八早已失傳。清代著名學者阮元曾說:“……存《御覽》一書,即存秦漢以來佚書千余種矣”(鮑刻《太平御覽》序)。可見此書不但是一部重要的綜合性資料工具書,而且是現存古類書中保存五代以前古籍、文獻最多的一部。并且引書比較完整,多整篇整段的文字,后代學者雖看不到原書,亦可從此書中找到許多可貴的文獻資料。如讖緯之說盛于兩漢,而書多不傳,甚至書名亦不見史志。《太平御覽》卻還引用了一部分。明胡應麟指出其中所引如《易卦統通圖》、《尚書鉤命訣》、《禮記稽命曜》、《河圖括地象》、《河圖玉版》等書,蓋為唐人編《文思博要》時從宋、齊諸類書內錄出,《太平御覽》又據《文思博要》載入,非諸書北宋尚存。今宋、齊諸書及《文思博要》等皆亡,《太平御覽》所保存的這部分材料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了。因此,歷代學者非常重視此書,把它視為“輯佚的寶山”,譽為“類書之冠”。清代學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孫星衍輯《蒼頡篇》、任大椿、臧庸等輯《通俗文》、孫馮翼輯《皇覽》以及魯迅先生輯《古小說鉤沉》等,都廣泛地利用了此書。特別是清代輯佚家王謨輯《漢唐地理書鈔》,更是從中取資不盡,曾說:“太平御覽書目一千六百九十種,內地理書約三百種,較諸類書尤為賅博。”清代周中孚稱贊這部書說:“(《太平御覽》雖多轉引類書,不能一一出自原本,然包羅萬象,總括群書,記歷代之興亡,備兩間之名物,幾如杜家武庫,無所不有。而考其所引,傳于今者,又十不存二三焉,洵考據之淵藪,非《冊府元龜》諸大類書所可并也”(《鄭堂讀書記》卷61)。
《太平御覽》本身也具有一些明顯的缺點,主要是:1.由于類目繁多,故時有重復者,導致資料歸屬上的混亂;2.所標書名,往往有前后不一、舛訛錯誤者;3.有些資料轉抄于前代類書,又未作校勘核對,因襲了許多舊有的錯誤。使用時須加審別考核。當然,如此一部大型類書,成于眾人之手,又經過近千年的傳抄版刻,內容上的張冠李戴,字詞上的魯魚不分,也是難免的。
使用本書有兩種索引,可便于檢索。一是錢亞新編的《太平御覽索引》,193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內容為篇目索引,據清鮑崇城刻本編制,用“四角號碼檢字法”排列;二是聶崇岐主編的《太平御覽引得》,1935年出版。內容包括《篇目引得》和《引書引得》兩部分,據清鮑刻本編制,用“中國字庋擷法”排列。
參考文獻
- 1.聶崇岐:《重印太平御覽前言》,載《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0。
- 2.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中華書局,1982。
上一篇:《太平廣記》的主要內容,《太平廣記》導讀
下一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主要內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