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羅隱
越心未平而夫差有憂色。一旦復筑臺于姑蘇之左,俾參政事者以聽百姓之疾苦焉,以察四方之兵革焉。一之日,視之以伍員,未三四級,且奏曰:“王之民饑矣,王之兵疲矣,王之國危矣。”夫差不悅,俾嚭以代焉。畢九層而不奏,且倡曰:“四國畏王,百姓歌王,彼員者欺王。”員曰:“彼徒欲其身之亟高,固不暇為王之視也,亦不為百姓謀也,豈臣之欺乎!”
王賜員死,而嚭用事。明年,越入吳。
——《讒書》
〔注釋〕 越心未平:指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敗于吳后,和臣民常懷報仇復國之志。 姑蘇:指姑蘇山,在今江蘇蘇州。山上有姑蘇臺,相傳為吳王闔閭所筑,一說是夫差。 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個月,即農歷十一月,為周代的正月。 伍員(yún):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因父兄被殺,投奔吳國,曾佐闔閭伐楚。公元前484年,夫差聽信伯嚭讒言,迫令他自殺。 嚭:伯嚭,原為楚國人,投奔吳國后曾任太宰,也稱太宰嚭。夫差破越后,他接受越國賄賂,勸夫差許越求和。公元前475年,越滅吳后,被殺。 倡:宣揚。
夫差筑姑蘇臺,本來說是為了觀望百姓的疾苦和四方的軍情,但由于他陷在霸主夢里不能自拔,一門心思要使夢幻成為現實,因而聽到伍員的直言相諫,覺得不悅,就聽不進去。他讓伯嚭這樣的小丑接替伍員。在伯嚭看來,一切都好得不能再好。四方的國家都對這位大王肅然起敬,把他看作當之無愧的霸主,老百姓又異口同聲歌功頌德,那么,你伍員到底還想怎么樣呢?
伍員一針見血地反駁伯嚭,指出他只想到姑蘇臺頂上去領略飄飄欲仙的境界,哪里顧得上為吳王去觀望百姓的疾苦,觀察四方的動靜呢!這個論斷是一篇警策:歷代封建王朝趨于末運時,官吏們往往都只想著往上爬,趕在沉船沒于水底之前撈一把:心里裝的盡是步步高升的念頭,于是吹牛拍馬,阿諛奉承,哪里還顧及國家大事?
伍員死于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敬王三十八年越國打敗吳國,周元王四年(前473)滅吳。伍員死的第二年越并沒有入吳,更沒有滅吳。不過,作者未必是疏于考證,而只是要使文章更警動人心,提醒唐末當政者,光想聽諛辭而拒絕忠言,其后果極為可悲。
上一篇:《吳士·〔明〕方孝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味水軒日記(之一)·〔明〕李日華》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