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經國之書》的主要內容,《太平經國之書》導讀
《太平經國之書》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財政經濟方面的專著。宋鄭伯謙著。主要版本: 193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叢書集成初編》本、1985年中華書局據學津討原本排印初編各叢書,等等。
鄭伯謙(生卒年不詳),字節卿,宋修職郎,衢州府學教授,《宋元學案》、《周許諸儒學案》稱其為鄭伯熊從弟,私淑周行己,為永嘉學派學者之一。鄭伯謙在永嘉諸子中的聲譽雖不甚高,卻有經濟專著留于后世,即 《太平經國之書》。
本書約5萬余字。共11卷。卷首有4種官制圖:成周官制圖、秦漢官制圖、漢官制圖、漢南北軍圖。第1卷: 教化、奉天、省官、內治、官吏、宰相; 第2卷:官民、官刑、攬權; 第3卷: 養民、賦稅、節財;第4卷:保治、考課;第5卷:賓祭、相體;第6卷:內外上、內外下;第7卷:官制、臣職、官民;第8卷:官衛、奉養; 第9卷: 愛物、醫官、監酒; 第10卷:理財、內帑; 第11卷: 會計上、會計下、內治。
本書以《周禮》的政治經濟制度為理想的制度,并以此為尺度,對秦、漢以后的政治、經濟措施進行比較和衡量。其中,有3點經濟觀點比較值得重視:1、明確提出了封建社會中的“失業”問題。“王符論漢家失業之民,歲至三十萬”( 《太平經國之書·序》),足見漢代政治已是茍安。當然,這里所謂的“失業”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失業是不同的,主要指中小有產者的生計受到威脅。所以,書中又說:“先王與民為生,后世則民自為生,至于今日,則民無以為生矣” (卷3《養民》)。即在井田制下,土地公有,保證了人民的土地生產資料,即是“與民為生”;自井田崩壞,出現土地私有制以后,人民擁有自己的土地生產資料,這就是“民自為生”;而到作者生活的時代,竟至使各階層人民的生計失去了保證,“無以為生”,再加上“暴君污吏又從而朘削之”,則百姓更無生路。書中一再強調要 “聽民之自為生”,在土地私有制下自謀生計,反對封建政權對人民經濟生活的威脅和干預。2、理財僅是理國家之財,應主要考慮財政支出問題,是書中又一個值得重視的經濟觀點。“《周禮》之理財,理其出而已矣,非理其入也; 理國之財而已矣,非理天下之財也” (卷10《理財》)。這就是說,人民的物質經濟生活既能自己安排,則不需要政府為之代謀。理財只為 “富國”,充裕國家財政。同時,書中又指出,社會財富的生產與流通也不容忽視,“財用足然后百事成,食貨通然后民安居”(卷7《臣職》)。3、書中非常強調會計的作用,主張擴大其監督范圍,“不獨考其國之財,亦將以并考天下之財”(卷12《會計下》)。關于會計,書中指出了兩條原則: 第1是 “出納移用” 之權 (指財務官吏的職能)與 “糾察鉤考”之責(指會計官吏的職能)要分由不同的官司掌管。若由同一官司兼管,“不惟不免于奸欺,而內外之參差不齊,出入之變錯差舛,簿書會計之繁多委軋,亦必將有以敝其精神而昬其思慮焉”(卷10《理財》)。故出納之官與會計之官的分離,不但可以防止弊端,還能提高工作效率。書中甚至主張將司會與司書(掌管簿書圖籍)之官也區分開來,以表示其“防閑之周密而視聽之詳多”。這一建議,從近代會計監督制度看來,也是比較正確的原則。第2是特別強調要提高會計官司的權位,以便能充分執行其“糾察鉤考”的職能。如《周禮》所載太府以下大夫為之長,而司會反以中大夫為之長,司會之權反重于太府。本書對這一規定的解釋是: “會計之官稽掌財用財之吏,茍其權不足以相檢括,而以太府者反得以勢臨之,則將聽命之不暇,而何敢以究鹵莽而察奸欺。鹵莽奸欺無所忌,則沉匿掩蔽之弊生而匱乏枵虛之患至,暴征橫斂之原,必自是而啟矣”(卷11《會計上》)。將提高會計官司的權位,視為杜絕貪污舞弊的手段和防止暴征橫斂的辦法。由于把會計的作用看得如此重要,故而認為漢初60余年的積累不到3年即消耗殆盡,都是取消了主計之官,不重視會計的結果。
自唐代后期開始編制《元和國計錄》以來,北宋丁謂因之為 《景德會計錄》,其后林特作于祥祐,田況作于皇祐,蔡襄作于治平,韓絳作于熙寧,蘇轍作于元祐,多為封建財政收支實數的記錄,而很少作理論原則性的闡述。《太平經國之書》雖系詮釋 《周禮》中的會計規定,其論述亦不全面,但卻是從理論上闡述會計的原則與作用,為后世研究開創了先例。書中雖然將 《周禮》中的制度過分美化并以很多的篇幅詮釋《周禮》,對現實的經濟問題沒有提出什么突出的建議,但為漢唐以來私人刊行專事研究財政經濟問題的少有著作。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對財政經濟問題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永嘉學者的研究方向。
上一篇:《太平經》的主要內容,《太平經》導讀
下一篇:《太平詔書》的主要內容,《太平詔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