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石譜》的主要內容,《云林石譜》導讀
《云林石譜》是中國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部石譜。南宋杜綰撰,紹興三年(1133)成書。現存主要版本有:萬歷四十三年(1615)《程氏叢刻》本、《唐宋叢書》本(明刊本)、順治三年(1646)《說郛》(宛委山堂)本、《四庫全書》本、《古今圖書集成》本、乾隆年間《知不足齋叢書》本、嘉慶十年(1805)《學津討原》本、《叢書集成初編》本(1936)和《美術叢書》本。
杜綰,字季揚,號云林居士。生卒年不詳。南宋高宗時代江南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宰相杜衍之孫。杜綰潛心收集和研讀前人有關巖石礦物的著作,同時親赴崇山峻嶺考察巖石礦物和化石,撰成《云林石譜》。
《云林石譜》分上、中、下3卷,約1.44萬字。前有紹興癸丑(1133)孔傳序。宋代文人士大夫好石成風,隨之出現了我國最早的一批以石譜命名的著作,如11世紀的《漁陽公石譜》和12世紀的《宣和石譜》。但這些石譜多是“假山清玩”,所記石頭多從藝術角度出發,以石形定名,缺乏物理性狀的描述。杜綰徹底改變這種作法,注重各種石頭的具體物理性狀的描述,大大提高了石譜的科學價值。《云林石譜》記載了當時83個州、府、軍、縣和地區的116種石頭,并對所載石頭的產地、采取方法、形狀、色澤、質地、聲音、硬度、紋理、光澤、晶形、透明度、吸濕性、用途等作了細致的描述。例如,書中對石頭硬度的記述,有永康石“利刀不能刻”,嶧山石“堅礦不容斧鑿”。這些例子說明800多年前人們已會用日常工具測試石頭的堅硬程度。據劉昭民考證《云林石譜》主要記載了9類巖石礦物:1、比較純的石灰巖類,被水侵蝕后有特殊的形狀,可以作假山;2、石鐘乳類;3、含有長石的石灰巖或砂巖;4、含有錳質或鐵質的石灰巖或砂巖;5、比較純的石英巖、砂巖、瑪瑙等;6、葉蠟石、云母、滑石類;7、比較純的金屬礦物和玉類;8、頁巖和硯石類;9、化石類。由此可見:《云林石譜》確實是一部比較全面而專門的巖石礦物著作。
將《云林石譜》與早于它的其他《石譜》相比較,可看出其內容之豐富:1、所匯載的石頭品種大大超過前人(《漁陽公石譜》僅載石品6種,《宣和石譜》為63種);2、記載石頭的范圍最廣;3、記載的巖石種類最多;4、描述石頭的物理性狀最詳;5、對化石成因等的論述為別的石譜所無;6、記述石頭用途廣,主要有園林賞鑒、制硯、制各種器物、珍品、文物等。《云林石譜》對某些地質現象的記述,反映了杜綰對地質認識的新水平。書中云“歲久土凝為石”,科學地論述了松散沉積物的固結成巖作用;書中有關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的記述,是繼沈括以后對地質現象成因的明確敘述;該書已認識到魚化石是古代魚類的遺體,經過長期埋葬后石化而成,這比《夢溪筆談》關于化石的記載與認識前進了一大步。杜綰還通過親身的考察和實驗正確地解釋了
民間傳說的“石燕遇雨則飛”的現象。
后人對《云林石譜》深為推崇。元代陸友仁在《硯北雜志》中稱贊杜綰博識多聞,為論石者所未及。清嘉慶十九年(1814)鮑廷博《云林石譜·跋》云:其書“洵譜錄中不可少之書也”。西人特梅里認為杜綰“那種在歐洲著作中全然找不到的觀察和分析的精神,使他提出許多高明的見解”。
參考文獻
- 1.劉昭民:《中華地質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 1985。
- 2.楊文衡:《試述〈云林石譜〉的科學價值》,《科技史文集》第14輯。
- 3.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5卷,科學出版社,1976。
上一篇:《事類賦》的主要內容,《事類賦》導讀
下一篇:《云笈七簽》的主要內容,《云笈七簽》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