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華》的主要內容,《文苑英華》導讀
《文苑英華》是上繼《昭明文選》的一部總集,1000卷。編纂者為宋朝初年的一批文臣李昉、宋白、徐鉉、扈蒙、呂蒙正、楊徽之、楊礪、蘇易簡等20余人,奉宋太宗趙炅之命,于太平興國七年(982)九月開始纂修,至雍熙三年(987)十二月完成。當時未即刊印。真宗景德四年(1007)對此書做過一次“芟繁補闕”的整理,大中祥符二年(1009)又由石待問、張秉和陳彭年復校兩次。校完后是否刊刻,已無可考。進入南宋,宋孝宗趙眘又令專職人員校訂一次。周必大在退休后和胡柯、彭叔夏再一次校訂,把校出的錯誤用小字夾注或篇末黑地大字的形式一一標明,然后上版刊行。此種宋版《文苑英華》,南宋嘉泰四年 (1204)刊行,今天能見到的宋本即此版。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由福建巡按御史胡維新倡議、得到巡撫涂澤民和總兵戚繼光的贊助,據抄本刻刊,隆慶元年(1567)成書。萬歷年間又修版重印。解放前商務印書館曾將殘存的宋刊本和明刊本攝影縮小制版,印出樣書。1966年中華書局利用商務印樣再行配補影印出版,1982年再次印刷,就是現在通行的本子。其中卷201至210、231至240、251至260、291至300、601至700,共140卷以宋刊本為底本,其余860卷以明萬歷印本作底本。此本并附有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10卷和勞格《文苑英華辨證拾遺》。
《文苑英華》 為宋初官修 《太平廣記》、《太平御覽》系列大書之一種,其至今最大的價值是保存了豐富的資料,為后世學術之淵藪。此書上起梁末,下迄晚唐五代,選錄作者近2200人近2萬件作品,其體例約略模仿《文選》也分為38類,而又名稱不盡相同,計為:賦、詩、歌行、雜文、中書制誥、翰林制詔、策問、策、判、表、箋、狀、檄、露布、彈文、移文、啟、書、疏、序、論、議、連珠喻對、頌、贊、銘、箴、傳、記、謚哀冊文、謚議、誄、碑、志、墓表、行狀、祭文。其細目則比《文選》更為煩碎,賦分為天象、歲時、地類、水、帝德、京都、邑居、宮室、苑囿、朝會、禋祀、行幸、諷諭、儒學、軍旅、治道、耕籍、樂、鐘鼓、雜伎、飲食、符瑞、人事、志、射、博弈、工藝、器用、服章、圖畫、寶、絲帛、舟車、薪火、畋獵、道釋、紀行、游覽、哀傷、鳥獸、蟲魚、草木,共42子目。詩分為:天部、地部、帝德、應制、應令、省試、朝省、樂府、音樂、人事、釋門、道門、隱逸、寺院、酬和、寄贈、送行、留別、行邁、軍旅、悲悼、居處、郊祀、花木、禽獸,共25子目。歌行分為:天、四時、仙道、紀功、征戍、音樂、酒、草木、書、雜贈、送行、山、石、隱逸、佛寺、獸、禽、愁怨、服用、博戲、雜歌,共21 子目。雜文分為:問答、騷、帝道、明道、雜說、辯論、贈送、箴誡、諫刺、雜說、紀述、辯論(說)、諷諭、論事、雜制、征伐、識行、雜制作、紀事,共19子目。中書制誥分為:北省、翰苑、南省、憲臺、卿寺、諸監、館殿、環衛、東宮、京府、諸使、郡牧、幕府、上佐、宰邑、加階、內官、命婦,共18 子目。翰林制誥分為:赦書、德音、冊文、制書、詔敕、批答、蕃書、鐵券文、青詞、嘆文,共10子目。以下各類所分子目多寡不等,文繁,不具錄。子目中有的又細分為若干次子目。如此煩碎,當是文章體用日益增多,《文選》分類已不敷應用和涵蓋,根據內容、對象等,隨文立目,大而全,雜而亂,并非文章形式體裁有這么多分別;《文苑英華》一書子目分類明顯受到唐代類書的影響,與《太平御覽》殊致而同途,編纂人員原本就是李昉、扈蒙這些主要的文官,所以不足為奇。
《文苑英華》編成以來,流傳不廣,利用較少。但成書在宋初,當時所見文集尚多,故所錄,唐前十分之一,十分之九為唐文。南宋以后,唐人文集傳世已稀,如李商隱《樊南集》甲乙已經散佚,南宋人只能靠《文苑英華》所載重行輯出。張說雖有集,較《文苑英華》所載已少雜文61篇。后世流傳文集更為稀少,明人輯錄前人文集,也主要取資《文苑英華》。清代纂修《全唐詩》和《四庫全書》也用此書作為參考,《全唐文》和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也無不取資此書。《四庫全書》所收唐人文集76種,其中李邕、李華、李商隱的集子就是從《文苑英華》輯出的。輯佚為此書的第一個價值。第二,書中收錄了大批詔誥、書判、表疏、碑志,可以補充史料史傳缺漏,作為研究資料。清人徐松《登科記考》、勞格《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和《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吳廷燮《唐方鎮年表》,以及今人岑仲勉的許多有關唐史的著作,許多重要材料來源也是《文苑英華》。第三,用于文字校勘。宋人編訂唐人文集,所據材料往往與《文苑英華》不同來源,文字互有差異,可以互相比勘,訂正訛誤。此書所附夾注“集作某”、“某史作某”,正是宋本互校的記載,有很大校勘價值。
《文苑英華》當時既非成于一人之手,錯誤自然很多,南宋彭叔夏所撰《文苑英華辨證》10卷,非常精審,改正了不少錯誤,列出了很多重要異文,是一部研究《文苑英華》的重要著作。明人重刊本,所據既為抄本,成書又極倉促,錯訛轉多。清人勞格所作《文苑英華辨證拾遺》分量不大。今人傅增湘曾據明抄本和部分別集校勘明刊本,校本藏北京圖書館。所以至今明刊本還缺乏一個理想的校勘記,成為今后研究者的課題。
上一篇:《文獻通考》的主要內容,《文獻通考》導讀
下一篇:《文鏡秘府論》的主要內容,《文鏡秘府論》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