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史商榷》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清王鳴盛撰。共100卷。王鳴盛(1722~1797),號西莊,居官至光祿寺卿,年輕時專治《尚書》,致仕后轉而治史,對十七史進行校勘,同時對小學、金石、目錄等學也有研究。平生著作除本書外,尚有《蛾術編》、《耕養齋詩事集》、《西沚居士集》、《尚書后案》等。該書實際上包括自《史記》以下的19部正史,因宋人習慣故沿用“十七史”的舊稱。內容主要是對各史進行校勘和考訂,其中《史記》6卷、《漢書》22卷、《后漢書》10卷,《三國志》4卷,《晉書》10卷、《南史》、《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共12卷、《北史》、《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共4卷,新舊《唐書》24卷,新舊《五代史》6卷,綴言2卷。改正偽文,補充脫文,除去衍文,對其中典制事跡含混不明的加以詮解。對史書及歷史人物事件間有評析,如認為歷來視魏收《魏書》為穢史并不公允,說它末必出于諸史之下,具有獨到的見解。又如第2卷中《劉項俱觀始皇》條說:“秦始皇帝游會稽,項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高祖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之言悍而戾,劉之言則津津然不勝其歆羨矣。陳勝曰:壯士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項籍江吻正與勝等,而高祖似更其下。天下既定,置酒未央宮,奉玉厄為太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石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其之鄙至此”。以及《為羽發哀》條說:“為義帝發表,袒而大哭,此猶自可。殺項羽以魯公禮葬,為發哀,泣之而去。天下豈有我殺之即我哭之者?不知何處辦此一副急沮、千載下讀之笑來”。與項羽、陳勝相比較評論劉邦的性格,較為精到,為歷來評史者所稱引。該書自序中所提出的一些觀點,如認為:“蓋學問之道,求于虛不如求于實。議論褒貶皆虛文耳,作史者之所記錄,讀史者之所考核,總期于能得其實焉與而已矣,外此又何多求邪!”“好著書不如多讀書,欲讀書必先精校書。校之未精而遽讀,恐讀亦多誤矣。讀之不勤而輕著,恐著且多妄矣”。反映出乾隆學派的治學主張,也具有一定的可取之處。該書為王鳴盛畢生治史的結晶,與稍晚成書的趙翼《廿二吏劄記》、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同為乾嘉史學的代表著作,對于研究正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書成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有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及1959年重印新1版,全2冊。1987年北京市中國書店據上海文瑞樓版影印出版。
上一篇:《劉禹錫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原始宗教與神話》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