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陽
本篇由十幾則寓言故事組成,內容雖多,但大體還是談“道”。莊子認為,天地萬物變化無窮,但都遵循一定的自然規(guī)律運行,那就是道。人們返歸本性,順應自然,做到無心、無言、無為,就可“得其環(huán)中以隨成”。然而當今君主們卻違背了道之真性,從而使作偽之風盛行,成為百姓犯罪的根源,為人所不齒。我們選錄部分內容予以介紹。
一
魏瑩與田侯牟約,田侯牟背之。魏瑩怒,將使人刺之。
犀首①公孫衍聞而恥之,曰: “君為萬乘之君也,而以匹夫從仇。②衍請受甲二十萬,為君攻之,虜其人民,系其牛馬,使其君內熱發(fā)于背,然后拔其國。忌也出走,然后抶(chì)其背,折其脊。③”
季子聞而恥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則又壞之,此胥靡之所苦也。④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亂人也,不可聽也。”
華子聞而丑之,曰:“善言伐齊者,亂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亂人也;謂伐之與不伐亂人也者,又亂人也。”
君曰:“然則若何?”
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聞之,而見戴晉人。⑤戴晉人曰: “有所謂蝸者,君知之乎?”
曰:“然。”
“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⑥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⑦”
君曰:“噫!其虛言與?”
曰: “臣請為君實之⑧。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窮乎?”
君曰:“無窮。”
曰:“知游心于無窮,而反在通達之國,⑨若存若亡乎?”
君曰:“然。”
曰:“通達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與蠻氏有辯⑩乎?”
君曰:“無辯。”
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見。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當之。”
惠子曰:“夫吹管也,猶有嗃(xiāo)也;吹劍首者,吷(xuè)而已矣。堯、舜,人之所譽也。道堯、舜于戴晉人之前,譬猶一吷也。”
【注釋】
①犀首:古代官名,相當于后來的虎牙將軍。②匹夫:普通百姓。從仇:報仇。③忌:指齊國將軍田忌。抶:鞭打。④仞:七尺或八尺為一仞。胥靡:服役的犯人。⑤見:引見。戴晉人:得道之人。⑥觸氏、蠻氏:均為虛構國名。⑦逐:追逐。北:敗逃。⑧實之:證實此話。⑨反在:反觀。通達之國:人馬舟車所能到達的地方。⑩辯:通“辨”,辨別。惝然:恍惚不定的樣子。嗃:洪亮的聲音。劍首:劍鼻環(huán)的小孔。吷:細小的聲音。
【譯文】
魏瑩與田侯牟訂立盟約,可是田侯牟卻違背了盟約。魏瑩很生氣,打算派人去刺殺他。
公孫衍得知后,覺得那樣做很可恥,就對魏瑩說:“君主您是萬乘大國的國君,卻用普通百姓的手段去報仇。我懇請統(tǒng)領二十萬大軍,為您攻打齊國,俘虜齊國的百姓,牽走他的牛馬,讓齊國的國君心急如焚、毒發(fā)于背,然后攻占他的國土。等齊國大將田忌出逃,我就抓住他,鞭打他的后背,折斷他的脊骨。這才是大國光明正大的做法。”
季子聽說了公孫衍的言論,感到可恥,他說:“要修建十仞高的城池,已經(jīng)修建好了卻又把它毀掉,這是服役之人的辛苦勞動啊!現(xiàn)在不用兵打仗已經(jīng)七年了,這是王業(yè)的基礎。公孫衍實在是個挑起禍亂的人,你不要聽從他的主張。”
華子聽說這些議論后,覺得這些說法很鄙陋,說:“極力主張討伐齊國的人,是挑撥禍亂的人;鼓動不要攻打齊國的人,也是挑撥禍亂的人;議論攻打與不攻打來擾亂人心的,同樣是挑撥禍亂的人。”
君主說:“那該怎么辦呢?”
華子說:“君主只求自然之道就可以了。”
惠子聽說這件事后,向魏瑩引薦了戴晉人。戴晉人說:“有一種叫蝸牛的小動物,君主知道嗎?”
魏瑩說:“知道。”
戴晉人說:“有個國家在蝸牛的左角,人稱觸氏;有個國家在蝸牛的右角,人稱蠻氏。它們經(jīng)常為了爭奪土地而發(fā)生戰(zhàn)爭,戰(zhàn)爭中倒下去的尸首就有數(shù)萬之多,戰(zhàn)勝者追趕戰(zhàn)敗者通常十天半月才撤兵返回。”
魏瑩說:“唉,這不是虛話嗎?”
戴晉人說:“讓我為您證實這些話。君主您認為宇宙四方與上下有盡頭嗎?”
魏瑩說:“沒有盡頭。”
戴晉人說:“知道自己在無窮的境地遨游,卻又返回于人煙存在的地方,是不是感到若有若無呢?”
魏瑩說:“是的。”
戴晉人說:“在這人煙存在的地方有一個魏國,在魏國中有一個梁都,在梁都中有個君王,這君王與蠻氏相比,有區(qū)別嗎?”
魏瑩說:“沒有區(qū)別。”
戴晉人辭別而去,魏瑩心中悵然若失。
客人走后,惠子進見。魏瑩說:“這個客人真了不起啊,像堯、舜這樣的圣人都不足以與他相提并論。”
惠子說:“吹起管簫,(管簫)就會發(fā)出洪亮的聲音;吹著劍首的環(huán)孔,(劍)只會發(fā)出細微的聲音罷了。堯與舜,是人們所稱頌的圣人。可是在戴晉人面前稱頌堯、舜,就好比吹一下劍首的小孔而已。”
二
柏矩學于老聃,曰:“請之天下游。①”
老聃曰:“已矣!天下猶是也。”
又請之,老聃曰:“汝將何始?”
曰:“始于齊。”
至齊,見辜人焉,推而強之,解朝服而幕之,號天而哭之,②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菑,子獨先離之。③曰‘莫為盜,莫為殺人’。榮辱立,然后睹所病;貨財聚,然后睹所爭。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爭,窮困④人之身,使無休時。欲無至此得乎?古之君人者,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以正為在民,以枉⑤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⑥退而自責。今則不然,匿為物而愚不識,⑦大為難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遠其涂而誅不至。民知力竭,則以偽繼之。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夫力不足則偽,知不足則欺,財不足則盜。盜竊之行,于誰責而可乎?”
【注釋】
①之:往。游:游說。②辜人:受刑后被拋棄在大街上的尸體。強:借為“僵”,僵臥。幕:覆蓋。③菑:通“災”,災難。離:通“罹”,遭難。④窮困:困擾。⑤枉:過失、錯誤。⑥一形:一人。失其形:失去生存的條件。⑦匿:隱藏。愚:愚弄。
【譯文】
柏矩向老聃學道,說:“請老師同意我去各國游說。”
老聃說:“算了,天下跟這里一樣。”
柏矩再次請求,老聃說:“你準備去哪里?”
柏矩說:“先從齊國開始。”
柏矩到了齊國,看見一個被處以死刑而后示眾的死尸,他把尸體擺正,然后解下朝服蓋在尸體上,仰天號啕大哭道:“先生啊,先生啊!天下將出現(xiàn)大禍,你卻先碰上了。說‘不去偷盜,不去殺人’,為何又去做了呢?世間一旦有了榮辱,就會出現(xiàn)各種弊端;錢財和貨物過于集中,就會出現(xiàn)爭斗競爭。現(xiàn)在正是樹立了人們所厭惡的,積聚了人們所爭奪的,困擾著人們的身心,使人們疲于奔命不得安分。如果想不讓人們遭受刑戮,這能做到嗎?古代的君王都把功勞歸于百姓,把過失歸于自己;以為正道在人民一邊,錯誤在自己一邊。因此,如果有人遭受了傷害,就會辭職退讓,責備自己。現(xiàn)在卻不是這樣,他們隱藏事物的真相而愚弄不懂的人,增加事情的難度卻懲罰不敢去做的人,增加任務的分量卻處罰不能完成的人,增加路程卻責罰不能按時到達的人。如此一來,百姓的智慧和力量就都耗盡了,然后就只得用虛假來應付。上層的統(tǒng)治者整天做出虛假的事情,不能不讓下層的百姓不用虛假來應對。能力不夠,被逼無奈就會弄虛作假;智力不夠,被逼無奈就會進行欺騙;財力不夠,被逼無奈就會去偷盜。請問盜竊的行為,應該責備誰才對呢?”
【智慧全解】
淡 泊 名 利
莊子認為,有了榮辱,人就會產(chǎn)生爭榮避辱之心;財貨聚集之地,必會產(chǎn)生矛盾沖突。因此,莊子才會發(fā)出:“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爭,窮困人之身,使無休時,欲無至此得乎?”的感慨。
從古至今名利都是人們競相追逐的對象,甘于過平淡生活的人可謂是寥寥無幾。殊不知名利是把雙刃劍,它給人們帶來享受的同時,也可能把人打入十八層地獄。因為名利可以引發(fā)人的欲望,甚至會像劇毒一樣,讓人在無盡的欲望中慢慢失去理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詆毀、摧殘、欺詐,大多因為名利。很多時候,等到人們悔恨之時已經(jīng)為時晚矣。
《史記》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普天之下大多數(shù)人都在為自己的名利而樂此不疲。傾心于名利者會在名利的深淵中越陷越深,他們?yōu)榱俗约旱乃嚼偸菚r時盤算、處處謀劃。時間久了,就算得到了名利,煩惱也會增多,然后慢慢失去周圍人群的信任,失去真誠的友誼和情意,使自己在社會交往中處于孤立和被動的位置。這樣的人就算再有名再有錢也只能算是一個失敗者。
名利之心自古有之,很多人沒有把持好,落的身敗名裂,也有很多人很好地控制了自己,于是一生也就簡單而順利了很多。那些成就大業(yè)的人往往對名利看得很淡,他們在成功之后并不張揚,而是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謙虛的姿態(tài),在他們眼里似乎那些美麗的光環(huán)只是曇花一現(xiàn),與他們毫無關系。
貪圖名利常常使人忽視顯而易見的禍患,所以我們要淡泊名利,不為名利所累;要變得豁達大度起來,不為蠅頭小利而悶悶不樂,不為細小得失而郁郁寡歡。生活中那些煩惱愁苦之人大多是因為不能正確地看待名利得失,他們對“得”斤斤計較,害怕自己有一絲一毫的“失”。苦心盤算、精心謀劃使得這種人目光短淺、心胸狹隘,疑神疑鬼。
當然,讓人們徹底放下對名利的追求也不太現(xiàn)實,不過至少應意識到很多誘人的事情背后往往潛藏著危險,切莫因為追名逐利而踏入歧途。
【閱讀延伸】
不做名利的俘虜
在一座深山里有一座寺廟,廟里的方丈是位得道高僧。方丈年事已高,心里就琢磨起了接班人的事情。方丈有兩個得意的弟子,一個叫明慧,一個叫悟靜。這天,高僧把他們叫到床前對他們說:“你們都是我的弟子,可接班人只能有一個,你們兩個誰要是能夠憑借自己的力量,從寺院后面懸崖的下面攀爬上來,誰就是我的接班人。”
明慧和悟靜一同來到寺院后面的懸崖下,那是一面令人望而生畏的懸崖,崖壁極其險峻。身體健壯的明慧開始信心百倍地攀爬起來。但是不一會兒他就從上面滑了下來,因為那崖確實很陡峭。緊接著明慧再次開始爬起來,這次他更加謹慎了,但結果還是爬到半截的時候從山坡上滾落到原地,雖然摔得鼻青臉腫,但他依舊沒有放棄。明慧屢爬屢摔,最后一次他拼盡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時,但氣力已經(jīng)用盡了,又無處休息,再一次重重地摔了下來,因為勞累過度加上摔傷,所以暈了過去。
悟靜開始攀爬了,他剛開始的時候和明慧一樣,努力地向崖頂攀爬,結果也屢爬屢摔。悟靜緊握著繩索站在一塊山石上面,他決定再試一次,但是當他不經(jīng)意地向下看了一眼后,突然放下了用來攀上崖頂?shù)睦K索。眾人很不解,只有高僧點了點頭,微微地笑了笑。
悟靜整了整衣衫,然后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接著就扭頭向著山下走去。旁觀的眾僧愈發(fā)不解了,以為悟靜就這么放棄了。大家對此議論紛紛。只有高僧默然地看著悟靜的去向,面帶微笑。
不一會兒的工夫,悟靜走到了山下,他看見一條小溪,于是順著流水而上,穿過樹林,越過山谷,最后平安到達了山頂。當悟靜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時,眾人又開始議論了,他們以為高僧會痛罵他貪生怕死,還可能會將他逐出寺門。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高僧卻微笑著宣布悟靜是新一任住持。眾僧都疑惑地看著悟靜和面帶微笑的高僧而不明就里,都在猜測這是怎么回事。
看著眾人疑惑的表情,悟靜向他們解釋道:“寺院后面的懸崖不是憑人力可以攀登上去的。但是在山腰處低頭往下看,就可以看見一條上山之路。師父經(jīng)常對我們說:‘明者因境而變,智者隨情而行’,我想就是教導我們要知道取舍和進退吧。”
高僧滿意地點了點頭說:“如果被名利所誘惑,心中就只有面前的懸崖峭壁。但是天不設牢,而人們在自己心中建牢。有的人在名利的牢籠里苦苦掙扎,坎坷求索,結果還是一無所得,甚至喪失性命。”
說完這段話,高僧就將衣缽、錫杖轉交給了悟靜,然后語重心長地對眾僧說:“要他們攀爬懸崖,是測試他們的心境,看他們是否被名利所圈繞,是否心中只有名利的欲望。能夠在利益和名利面前坦然自若的人,就是我中意的接班人。”
淡泊名利是一種處世態(tài)度,是一種人生情懷,是一種生命境界。淡泊名利者能在眾人面前不驕傲自滿,在別人譏諷面前不灰心喪氣,始終保持一種平和從容、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不做名利的俘虜,也不為各種利欲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斷升華。
上一篇:《莊子·列御寇》原文釋義
下一篇:《莊子·刻意》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