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春園小史》簡介|鑒賞
長篇白話才子佳人小說,六卷二十四回。又名《駐春園》、《第十才子書》、 《雙美緣》、《駐春園外史》、 《綠云緣》、《一笑緣》等。題“吳航野客編次”, “水箬散人評閱”,首有序,署“時乾隆壬寅年上浣月水箬散人書于椀香齋”。作者姓名與生平不詳,壬寅年為乾隆四十七年(1782),知為乾隆時人。有人據作品中有“皇明”, “國朝”第字樣,認為是明代作品,《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則列為“乾隆嘉慶間”。林辰據書中“開宗明義”評述小說多引清代作品,論定其“著于乾隆年間”(見《明末清初小說述錄》)。今存最早的刊本為乾隆四十八年三馀堂和萬卷樓、三畏堂刊本,此外尚有務本堂、畹香齋、文德堂、藝成齋、忠華堂等刊本和中西書局石印本。現有春風文藝出版社據三馀堂刊本整理出版的校點本。
書敘黃玠(字玉史)與曾浣雪(字云娥)、吳綠筠及愛月的婚姻故事。大意是:明代浙江嘉興女曾云娥,才貌雙全,父曾青去世后,隨母投舅父三邊總制葉渡家中,住其家蕉樓。隔樓有一名亭“駐春園”,兵部尚書之子黃玠肄業其中。云娥偶于登樓晚眺時遙見黃玠,頗為動心。黃玠幼時曾與吳翰林女綠筠締姻,父母和吳翰林死后,兩家音書斷絕,以為“盟約必渝”,不知綠筠“矢心待字”。此時黃玠舉頭窺見隔墻花陰柳色間一佳人,心亦傾慕。此后,兩人各自設法探詢對方底細,愛慕之情日增。云娥題《雙燕》詩于羅帕,裹琥珀墜隔墻拋贈黃生,以為敘情定盟的信物。二人心雖相通,而難得相見。因葉渡在邊關失利,朝廷降旨抄家,云娥母女又避跡金陵吳翰林家。黃玠為訪云娥,尾隨至金陵,賣身到吳家隔鄰周尚書府為書僮,得隙與云娥又通音訊。吳綠筠與云娥甚相得,當兩人明白了彼此與黃玠的關系后,共誓同嫁黃玠。周尚書初欲為子求綠筠為婦,時又托媒,欲得云娥為媳。云娥想以自殺而全情,在綠筠與婢愛月的幫助下,他同黃玠于昏夜私奔出走。是夜,適周家遇盜,一老仆被殺,周府疑黃玠拐騙奸逃殺人,告官追捕得之,屈打成招,認了殺人罪。云娥親投府衙為黃玠辯冤。太守判云娥歸家,黃玠充軍。 斯時,綠筠贈金傳柬,黃玠始知前情。俠士王慕荊先于黃玠發配途中將其劫救上山,后又陪同改名李之華的黃玠進京,資助其納監應試,使其得中探花。時周尚書恨綠筠拒婚,將其點選進宮,黃奏聞圣上,欽賜與綠筠、云娥成婚,又納愛月,同居駐春園。
《駐春園小史》,在才子佳人小說中,雖不能算作佳品,但文筆清新,不涉污穢,描述封建制度下的進步愛情與婚姻觀,較堅決、果敢; 它的藝術水平雖算不得十分高明,但在摹擬仿作的發展中,卻也出現了部分的、個別的成就。小說的主人公曾云娥,是在矛盾、沖突的故事發展中展現性格的:她爭取婚姻自主,與黃玠私訂終身;她沖破封建閨范束縛,同黃玠昏夜私奔,她拋頭露面投身府衙,為黃玠辯解伸冤……也就是通過“相遇、私奔、辯冤”等合乎情理的變化的表現手法,去表現一個封建婚姻制度下的少女的叛逆性格的發展變化及其過程, 突出其才情膽識。這種藝術技巧,較之前期作品不能不視為有所發展,有所前進。盡管它還是幼稚的,學步性質的。當然, 這只能從個別、局部來看,這種藝術表現手法,是有了某些獨異于前者和啟示后者的地方;如果從總的情節構思來看,又大多重復前期作品多次出現過的東西。 正由于此,所以作者也不無感嘆地說:“窠臼固知難脫俗”!
上一篇:《飛花艷想》簡介|鑒賞
下一篇:《鴉片案》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