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阿*》簡介|鑒賞
志怪小說。見南朝宋劉義慶撰《幽明錄》。
這是一篇反映青年女子追求婚姻自由的小說。六朝志怪小說中的愛情故事,或寫男女相愛受阻,不得如愿;或寫幾經波折,終成眷屬,多偏重于描述婚姻成功與否的過程。此篇則不同,乃是通過一個離魂情節,著重表現一位相思少女如癡如迷的精神狀態;作者的構思甚為精妙、奇特。
小說中的石氏女曾在家中偷窺來訪的同郡美男子龐阿,于是芳心大動,一下子愛上了他。然而限于封建禮教的束縛,她既不敢白于父母,又不能拋頭露面,象《賣胡粉女子》中的男子對賣粉女那樣,公開進行追求。她的愛情只能是一種私下的、偷偷的、一廂情愿的思戀。而作者不忍心讓這種美好的情感幽閉閨中,以至泯滅,他竟別出心裁,非讓石女與龐阿相見不可。于是, “未幾, 阿見此女來詣阿?!庇帧熬右灰埂?, “女在齋中”。石女大膽如此,自然是“離經叛道”的行為,故兩次均被捆綁送還石家,其命運頗令人擔憂。但作者又自有辦法使她脫險。第一次,石女“中路遂化為煙氣而滅?!钡诙?,石女已被解至石家堂中,而“婢仆于內喚女出,向所縛者奄然滅焉。”如此虛實真假,撲朔迷離,令龐、石兩家皆瞠目難辨,讀者亦惑然不解。此時作者方借石女父親之口點明其中奧妙,原來向所“滅者蓋其魂神也?!敝链耍纫堰_情于龐阿,又保持了名節清白;作者以此成人之美,設想可謂獨特、新穎。然而作者并不滿足僅僅讓石女的靈魂得到自由,繼而又安排了“女誓心不嫁”和“阿妻忽得邪病,醫藥無征”的情節,其后“阿乃授幣石氏女為妻”,于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石女的愛情終于得到美滿結局。這里既反映了古代人民對婚姻自由的追求,也體現了作者對他們的同情和祝愿。
《龐阿》是六朝志怪中首次出現的離魂故事。作者之所以制造一個迷離恍惚的境界,乃是為了表現石女對龐阿愛戀入迷、心馳神往的心理狀況。象石女這樣的未字少女,終日禁于閨房,從無與外人接觸的機會,其環境的寂寞,精神的空虛是可以想見的。一但偷窺到一個陌生人,便會引起無窮的猜測和幻想,何況她看見的還是一個“美容儀”的青年男子呢!此時,石女對龐阿豈止是“心悅之”,簡直被他迷住了。這種情感難解難分,無法排遣。而封建閨范的束縛,又使她的行動不能自由,她只能朝思暮想、心向往之,讓自己的精神整日追隨在龐阿身邊,于是自然就出現了“心不在焉”、神魂離舍的現象。即如石女所言: “昔年龐阿來廳中,曾竊視之,自而仿佛即夢詣阿?!弊髡邔懮倥x魂,雖為志怪,但“精情所感,靈神為之冥著”,石女的心不知不覺中被龐阿攝去,所以天下會出現這種“奇事”。用這種浪漫主義手法表現石女的“精情”,表現她對龐阿迷戀至深,不能自已的情感活動,在藝術上達到了相當的真實,起到了形非而神似的作用。
《龐阿》的離魂情節,在藝術表現上為后世文學描寫愛情故事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唐傳奇中陳玄祐之《離魂記》,寫倩娘與王宙相愛受阻,王宙悲憤遠行,倩娘魂游體外,與王結為夫婦,即由《龐阿》的故事衍化而成。而元人鄭光祖據《離魂記》故事改編、創作的雜劇《倩女離魂》,其情節則更加曲折、豐富。以至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阿寶》,其離魂的主人公由女性變為男性,都可見《龐阿》的深遠影響。
上一篇:《庚巳編》簡介|鑒賞
下一篇:《錄異傳》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