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水滸傳》簡介|鑒賞
清初之《水滸》續書。此書極罕見,治小說諸名家, 如魯迅、鄭振鐸、孫楷第等均未見。現知唯大連圖書館存一部,署青蓮室主人輯,首有序,序署采虹橋上客題于天花藏,并鈐有“天花藏”和“素政堂”兩方印。由此,有人認為天花藏主人又號采虹橋上客。次為繡像三十七幅,半頁像,半頁題辭。繡像人物形象清晰,神態自然,刻工精細,線條柔和流利。題辭者有天花藏、指迷津、花月主人、華陽主人……等。正文前署“新鐫施耐庵先生藏本后水滸傳”, 顯系偽托。春風文藝出版社據大連藏本整理出版。
書接百二十回本《水滸全傳》,宋江等人歸順后, 征大遼,平田虎、王慶、方臘,皇帝不但不用功臣,功臣反被奸臣毒死。燕青遁跡江湖,訪二仙山公孫勝,羅真人說破因果:二十八宿和九曜星君將再世創業。湖南岳陽府柳壤村楊得星, 拾一棄兒,攜回家中養為己子,取名楊幺,此乃宋江轉世。楊幺幼得九天玄女夢授神力武藝,人稱小陽春,天下聞名。春游遇猛虎,馱到長沙,結識了好漢花茂、呂通及天雄山大王游六藝、滕云等。賀太師葬父,搶占柳壤村風水地,楊幺為村民不顧個人安危,打了賀太師,被刺配大同。一路上廣交天下英雄好漢,并推薦殷尚赤、孫本、邰元、袁武等眾多好漢到天雄山、君山、焦山、白云山入伙聚義。各路英雄議救楊幺。楊幺之胞弟被麒麟山大王拾去收養,取名王摩,乃盧俊義再世。王摩也在眾好漢之列,深慕小陽春楊幺英雄仗義。各路英雄齊集開封府,劫了法場,救了楊幺,同到白云山聚義。眾英雄擁楊幺為頭領,楊幺謝絕,回家探望父母。一路上他救了峨眉的女大王屠俏,設計收了官軍將領黃佐,沿途又結識了一些好漢。因其父母已被官府監禁,于是,他主動投案去替換父母。而當他身陷牢獄時,他父母卻已被官府害死了。各路英雄再次救了楊幺,聚義君山,楊幺這才坐了寨主首席。發兵攻武昌,活捉了賀太尉為父母報仇。修筑君山, 立水寨,練水軍,仿農民車水的水車造飛輪大軍艦,縱橫于八百里洞庭。率軍下廣陵,殺了正準備迎接金兵入城的董敬泉; 移兵萊州,鏟除了由金兵扶持的萊州領兵使夏不求。楊幺率眾好漢雄居君山島下,戰艦三千, 威震全楚。在這官軍不敢正視的局勢下,楊幺突然提出了“主昏是因為奸生”的主張,要到臨安去勸說皇帝遠奸近賢。于是,化裝進臨安,真的見到了皇帝,當面規勸,又喝了三杯御酒,約定等候招安。但馬霳與奸臣誓不兩立,打進秦檜府中,殺人放火,眾好漢大鬧臨安城,打破了楊幺欲降宋高宗的夢想,招來秦檜派大兵進剿洞庭。岳飛領兵攻君山,在湖中灑滿了亂草,制住了飛輪船,又用降將黃佐為內應,楊幺大敗。正當岳飛率軍攻上君山大寨時,楊幺等進入軒轅古井,三十六人各現本來面目,化成黑氣,又升天去了。
《后水滸傳》約作于南明時,是一部頗具深刻的思想內容的作品。從總體上看,作者是在借宋朝事,憑吊明朝崇楨之覆滅。從作品的結構看,以宋江的梁山好漢轉生為楊幺的洞庭英雄,是全書立意的基礎,利用消極的輪回轉生說,為一個積極的主題服務——英雄的斗爭精神不息不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后水滸傳》的民族精神。開篇便對宋主昏庸引狼入室及金兵的殘酷野蠻有所揭露,后半部楊幺南征北戰,所殺所滅者,都是投敵賣國分子。與此相呼應的是對楊幺投降招安思想的批判,與《水滸傳》的立意,截然不同。
《后水滸傳》后十回收得太潦草了,因而也比較粗糙。但全書集中刻畫楊幺一位領袖人物,較之《水滸傳》中的宋江,是成功的。楊幺是一位有血有肉形象豐滿的英雄,不象宋江形象之蒼白徒具虛名。
上一篇:《后宋慈云走國全傳》簡介|鑒賞
下一篇:《后紅樓夢》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