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戍寒笳記》簡介|鑒賞
歷史小說,四十六回。小鳳(葉楚傖)著。從1914年11月至1915年2月連載于《七襄》旬刊一至九期。1917年由上海《小說叢報》社出版單行本。
小說描寫清初各地抗清義師風起云涌,奮勇抗清的情景。男主角楊秋,是位文武全才,被清廷逮捕,充軍寧古塔,行至塞外,被紅石山的反清義軍救出。此時明室遺民大批來到關外,準備起義抗清。清廷得到風聲,派八王爺到遼東征討,無功而回。楊秋等人潛伏在紅石山中,積聚力量,訓練義軍。與此同時,袁靈芝、胡石聲等人也在江南組織水軍,借龍舟比賽前的操演龍舟加以訓練。江南東北的義軍又派人前往兩淮活動,陜甘一帶的義軍也已集結,準備行動。清廷派吉爾杭任三邊統帥,率大軍征剿義軍,義軍用美人計殺死吉爾杭,奪了軍權。紅石山義軍乘機下山作戰,各地義軍也紛紛出擊,打得清軍狼狽不堪。江南東北義軍會師進擊。這時,義軍齊姬瑞由邱道人引領,拜見已故之崇禎皇帝,崇禎告訴他明朝“天命已絕”,邱道人又啟示他“塵世如夢”。小說就結束了。
民國初年是言情小說成為潮流的時期,卿卿我我,男歡女愛或者“哀婚姻之不自由”,以淚洗面,臥病在床,殉情而死,幾乎成了言情小說的公式。這些小說格調低沉,頹廢纏綿,充滿感傷病態的情緒。影響所及,滲入其它題材的小說,如民初的“社會小說”常以“言情”作主線,李涵秋、林紓都是如此,民初的“歷史小說”也常以宮闈及言情作主線。在這種潮流下,《古戍寒笳記》以高昂的格調,豪放的情致,描寫英雄豪杰在國難當頭之際,如何獻身祖國,可謂異軍突起,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小說不僅描繪了各地義師不顧個人安危,勇往直前,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英雄氣概,而且鞭撻了漢奸降官寡廉鮮恥的丑態,太湖邊上的趙辣子,在迎清軍時被八王爺罵了一聲“忘八狗養的”,覺得榮幸非常,在湖邊起了房子,命名為“勅賜狗養忘八府”。揭露他們出賣民族屈辱求榮的丑態。作者是國民黨的宣傳家,寫小說也頗注意思想性。作品創作時正是袁世凱積極推行帝制之際,作者意在通過呼喚歷史上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人民同現實中的獨夫民賊斗爭。因此,作者盡力避免寫到抗清義軍的失敗,而用“天命難違”、“塵世如夢”來含糊結束。這種結束也反映出作者在二次革命失敗后的迷惘心情。
《古戍寒笳記》運用傳奇的方式來處理歷史題材,人物大都虛構,但又常有一些史實做根據,如寫江南義軍因利乘便,用水師抗清,而且改造“搶船”,痛擊清兵的故事,便有當時的歷史事實做根據,所以吳綺緣說:“是書所記,皆有所本,兼可補史乘所闕疑,殊非一般空中樓閣所可比。”(吳綺緣序)
但是,《古戍寒笳記》是作者以半月時間草就的急就章,在布局結構上頗為粗糙,小說的結尾過于倉促,使人有虎頭蛇尾之感。各個段落之間呼應不夠,結構顯得松散。作者用“傳奇”的方式寫歷史,過于注重金戈鐵馬的氣概,宣傳英雄的壯志雄心,而很少對人物作頗為細膩的深入內心世界各個層次的描繪,因而人物不免顯得有點“類型化”。結尾又抬出崇禎皇帝來說“天命難違”,似乎有點不倫不類。作者本不是小說家,也“不欲以說部名”,所以做起小說來比較隨便,造成作品的局限。
上一篇:《古岳瀆經》簡介|鑒賞
下一篇:《右臺仙館筆記(附《耳郵》》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