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述異記》簡介|鑒賞
傳奇小說。清王晫(1636—1683以后)撰。寫成于康熙七年(1668)舊歷三月間。見王晫《丹麓雜著》,張潮所輯《虞初新志》亦收。
本篇以第一人稱寫作者游覽杭州西湖西側沈氏園之后,夢入“花國”仙境的故事。這里由魏夫人(又稱南岳夫人,晉人,后為道教神仙,見《太平廣記》等書)掌管,生長著各種奇花異卉,聚居著歷代名姝才女。作者入夢后,先有魏夫人的侍女黃令徵接引,并告訴他,魏夫人職掌“春工”, “凡天下草木花片,數之多寡,色之青白紅紫,莫不于此賦形焉。”一路上,看不盡的芳菲滿目,聽不完鳥語笙簧,并時時有美女掩映于花光樹影之間。魏夫人特地為作者舉行了歌舞盛會。對他說: “美人是花真身,花是美人小影。以汝惜花,故得見此,緣殊不淺。 向汝作《戒折花文》, 已命衛夫人(晉代著名的女書法家)楷書一通,置諸座右。”在會上,作者見到了楊玉環、薛瓊瓊、紅線、徐月華、弄玉、綠珠、阿紀、念奴、麗娟、絳樹等美女仙姝,欣賞了她們的歌舞彈奏。在麗娟(漢武帝時宮中歌女,見《洞冥記》)歌《回風曲》時,庭葉翻落如秋,作者但喚“奈何”而已。在她起舞時,落花滿衣,作者唯恐其臨風吹去。至此,忽然夢覺,但見曉星欲落,斜月橫窗,花影翻階。作者“露坐石上,憶所聞見,恍如隔世。因慨天下事,大率如此。”
麗娟的歌舞帶有濃重的悲劇意味。這個樂極生悲的結尾,意在言外。作者曾自稱“善愁”,“凡六合之內,或有才士途窮,佳人失所,每聞其事, 輒為于邑,甚至累日減餐,終身不見喜色。” (見《今世說》)本文就是這種感傷情緒的外化,其中蘊含著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理想及對社會上的黑暗現象的不滿。《諾皋廣志》的作者徐芳曾說:“吾終如鳥中子規, 自是天地間愁種。” (見《今世說》) 王晫、徐芳及他們所交游的人,都是明代遺民。他們的這種感傷情緒,正是發生于明末清初的漢民族的大悲劇在他們心靈上留下的傷痕。
本篇作者善于溶鑄歷史題材。在一篇短小的傳奇小說中,通過一夢,在浩如煙海的載記中沙里淘金,重新創造,形成了新的意象,寫活了眾多的歷史人物。境界絢麗,人物生動,神態宛然,給人以很美的感受。
這是一篇象征性的作品。以香花喻美女,以香花、美女喻美好的人生追求,是清代文言小說及某些白話小說常用的表現方法。本篇(以及其它一些作品)成功地為這種方法開了先河,后來的《西青散記》、 《小豆棚》、《耳食錄》、 《涂說》、 《夜雨秋燈錄》等著名作品中的某些篇章,又進一步發展、完善了這種方法。 《耳食錄》中的《長春苑主》、 《此中人語》中的《迷香洞》等篇還是本篇的仿作。黃周星的傳奇劇《惜花報》也是依據本篇改編的。凡此,都可以看出本篇的或明或暗的某種影響。
上一篇:《百家公案》簡介|鑒賞
下一篇:《石崇燕集*》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