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墓*》簡介|鑒賞
志怪小說。又稱《干將莫邪》,見《搜神記》卷十一。此篇本事亦見《列士傳》、《吳越春秋》、《列異傳》,文字情節略有不同。可見這個故事流傳之廣,影響之大。從藝術成就來說, 《搜神記》里的記載,是最優美、最成熟的作品。
這是一個人民群眾反抗暴政的悲壯故事。楚王殺死了鑄劍誤期的干將,又進而欲殺其子赤,斬草除根。赤立志復仇,在俠客的幫助下,他們犧牲了自己,終于報了仇、雪了恨,正義取得了勝利。這個故事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經過眾人的加工潤色,故事越來越縝密、完整,情節越來越豐富、合理,小說的特點也更加突出。
小說通過生動的對話和細節描寫,突出地反映了干將莫邪之子赤的反抗精神和堅強毅力,性格是極其鮮明的。小說中的五段對話為《列異傳》等書所無,但對刻畫人物,完善情節,起重要作用。第一段干將與莫邪的對話,交待了是因“為王作劍,三年乃成”,故必遭殺害。這說明干將的被殺,完全是無辜的。第二段干將見楚王后的一段對話,進一步補充干將被殺的原因。是因鑄有兩劍, “雌來,雄不來”,也伏下了復仇的種子。第三段莫邪與其子赤的對話。遺腹子赤未見過自己的父親,故問其母曰: “吾父何在?”其母之答說明了父死之因,囑其報仇。第四段,赤與俠客的對話。赤為避楚王追捕,逃至深山,巧遇俠客,問赤曰: “子年少,何苦之甚悲耶?”赤陳述悲苦之由,激起俠客相助。第五段,俠客與楚王的對話,目的是尋機復仇,以刺楚王。俠客挾赤首與雄劍往見楚王,言其“此乃勇士頭也,當于湯鑊煮之。”這乃是一種計謀,引誘楚王“自往臨視之”,以便尋機殺楚王。俠客殺了楚王后立自刎,三個頭在湯鑊中俱爛,不可辨識,只好一起埋葬,故曰“三王墓”。
細節描寫亦很突出,有力地刻畫了人物形象。如當俠客對赤提出要用他的頭與雄劍為復仇條件時, “兒曰: ‘幸甚!’即自刎,兩手捧頭及劍奉之,立僵,客曰: ‘不負子也’。于是尸乃仆。”一定讓俠客信誓旦旦,重申其不負重托,赤才瞑目倒下,可見其復仇情切。
第二個細節更為典型:
煮頭三日三夕,不爛。頭踔出湯中,瞋目大怒。客曰: “此兒頭不爛,愿王自往臨視之,是必爛也。”
赤的頭竟然三日三夜沒有煮爛,反而從開水鍋中跳了出來,瞪著兩眼,怒氣沖天,仇恨之深,不共戴天,異常細膩、具體地描繪出赤的反抗之激烈,形象地刻畫了赤的反抗性格,是非常典型的。
《三王墓》雖是個志怪故事,但體現出來的勞動人民反抗黑暗政治及其殘暴統治者的斗爭精神,永放光芒。
上一篇:《三妙傳》簡介|鑒賞
下一篇:《東城老父傳》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