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娘忍苦成夫》簡介|鑒賞
明代白話短篇小說。見《醒世恒言》第十九卷。
故事源出陶宗儀《輟耕錄》。彭城程萬里于亂軍中被張猛擄至異域,留為家丁,后配以白玉娘為妻。新婚三日, 白玉娘勸丈夫尋覓機會逃歸國中。程萬里疑是張猛的試探,反把此事稟報。張猛怒打玉娘,幸得夫人救護,方免一死。過了三日,白玉娘又勸丈夫“早圖去計”,程萬里仍疑是設下的圈套,又把忠言當惡言告訴主人。張猛盛怒之下,將玉娘賣于牙婆。至此,程萬里才如夢方醒,悔恨交加。臨行前,玉娘將所穿繡鞋一只,與他換了一只舊履。后玉娘被牙婆轉賣給顧大郎為妾,她只以婢事主,決不同房,日夜紡線織布,一年后贖身,出家曇花庵。程萬里在取得張猛的信任后,趁機逃離虎口。二十余年后,累升至陜西行省參知政事,即派家人,四處尋覓,終于在庵中找到玉娘而團聚。
“六日夫妻廿載別,剛腸一樣堅如鐵。”小說通過白玉娘和程萬里的愛情故事,贊揚其對愛情的堅貞不渝精神。尤其是白玉娘“忍苦成夫”的美德,“留于千秋作話說”。由于作者把這個故事放在金、元貴族統治集團侵擾中原的廣闊社會背景中來描繪,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當時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小說精心塑造的白玉娘,是個不平凡的女子。她聰明、漂亮,富有遠見和膽識。幾次三番勸丈夫逃歸,反遭誤解、打逐,淪于絕境,但她并不因此而動搖對愛情的堅定信念。作品中其他幾個人物也不臉譜化。例如張猛,這個元軍的部將,雖然有著侵略者的兇殘本質,但在他身上,還有點人情味。 “配婚”即是其表現之一。對白玉娘的勸夫背主行為,本可以采取更嚴酷的懲罰,但他也僅是責打和放逐而已。
小說故事情節的安排合情合理。程萬里和白玉娘的結合,本身并沒有共同的感情基礎。是相同的命運使他們很快地成為“知音”,產生了白玉娘出自肺腑的勸夫逃歸的描寫。所以程萬里的存有戒心,在特定情境下也情有可原。由于程萬里的稟報,而贏得了張猛的信任,隨之而有逃脫的機會。故事的發展環環相扣,完全符合生活的邏輯,真實可信。
上一篇:《癡人福》簡介|鑒賞
下一篇:《皇明諸司廉明奇判公案》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