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劉克莊
一剪梅·余赴廣東,實之夜餞于風(fēng)亭
束缊宵行十里強,挑得詩囊,拋了衣囊。天寒路滑馬蹄僵,元是王郎,來送劉郎。酒酣耳熱說文章,驚倒鄰墻,推倒胡床。旁觀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宋理宗嘉熙三年,經(jīng)左丞相李宗勉推薦,劉克莊任廣南東路提舉常平官,這首詞作于赴任途中。王邁(字實之)是作者的同鄉(xiāng),兩人抱負(fù)遠(yuǎn)大而都有不遇之慨,是為知交。這時王邁正在為詞人餞行。
“束缊宵行十里強”,描寫連夜趕路的情景。束缊,捆住亂麻作火把,《漢書·蒯通傳》有“即束缊乞火于亡肉家。”手持火把,星夜趕路,來到十里亭,暗合詩題中的“實之餞于風(fēng)亭”,送別的場景已經(jīng)挑明。“挑得詩囊,拋了衣囊。”兩句十分生動形象,令讀者完全可以想象出一介書生“束缊宵行”時的狼狽相和滑稽相,于可笑中看出詞人心情的苦澀。詞人畢竟是詞人,而不同于市繪,在東倒西撲中,他保留了“詩囊”,卻拋棄了“衣囊”,表現(xiàn)了作者在困境中的雅潔情懷。
“天寒路滑馬蹄僵”,這是對“挑得詩囊,拋了衣囊”的進(jìn)一步渲染。一個“僵”字正道出當(dāng)時環(huán)境的惡劣,連馬蹄都僵了,人何以堪? 然而此時詞人曲筆一輕,卻實實在在寫到了人:“元是王郎,來送劉郎。”“王郎”當(dāng)然指實之,即王邁。在“天寒路滑”的夜晚,王邁不辭辛勞來送行,可見兩人關(guān)系非同一般。這里的“劉郎”明指作者自己,然而又將自己暗喻為唐代的劉禹錫。劉禹錫主張革新,曾因?qū)懴?ldquo;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郎州至今,戲贈看花諸君子》)的詩句而得罪權(quán)貴,被貶外放,十四年后回京,又慨然寫下“前度劉郎今又來”(《再游玄都觀》)之句,表示不屈不撓的精神。劉克莊也曾于嘉定年間寫下“東風(fēng)謬掌花權(quán)柄,卻忌孤高不主張”(《落梅》)之詩句而被誣為“訕謗當(dāng)國”,一貶再貶,坐廢十年。但他一直不服,“老子平生無他過,為梅花受取風(fēng)流罪”(《賀新郎·宋庵訪梅》)。這首詞里作者自謂“劉郎”,正表現(xiàn)了他的理想和志趣決不改變的信念。
下片主要描寫送別的情景。兩位摯友在即將離別之際,不道相互珍重,卻“酒酣耳熱說文章”,豪興勃發(fā)。此處“說文章”三字不可輕易放過,涵義極富。按照劉、王兩人的性格,他們決不會就文章而說文章。在“酒酣耳熱”之時,他們肯定言論高亢,壯懷激烈,說“白發(fā)書生神州淚”,說“未必人間無好漢,誰與寬些尺度”,等等。說到后來,竟“驚倒鄰墻,推倒胡床。”這“驚倒”和“推倒”二個動作極富夸張性,又很形象,我們可以想見當(dāng)時二位愛國之士憂國憂民,慷慨激昂,在離別餞宴上一吐心中塊壘的情景。
對于這種旁若無人的場面,旁人自然不可理解,因而拍手好笑,覺得他們太疏狂。然而詞人和他的摯友并不理會,“疏又何妨,狂又何妨!”難道多年的坎坷不該傾訴?難道國家衰微不可慨嘆,難道愛國之聲不可疾呼?末二句看似自我辨解,其實十分有力度,借用散曲行話來說,就是結(jié)得十分響亮。
劉克莊脈承辛棄疾豪放一路,這首《一剪梅》就是豪放詞的杰作。綜觀全詞,上片寫路途艱辛,但是毫無畏葸之態(tài),顯得很瀟灑:“挑得詩囊,拋了衣囊”;下片寫?zhàn)T宴,亦無悲悲切切之語,而是高談闊論,“疏又何妨,狂又何妨!”一首送別詞寫得如此雄放恣肆,實為難得。
上一篇:(明)王世貞《憶江南·歌起處》原文賞析
下一篇:(唐)劉禹錫《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