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趙秉文
缺月掛疏桐·擬東坡作
烏鵲不多驚,貼貼風枝靜。珠貝橫空冷不收,半濕秋河影。缺月墮幽窗,推枕驚深省。落葉蕭蕭聽雨聲,簾外霜華冷。
蘇軾寓居黃州時曾用當時流行的曲調《卜算子》寫了首小令:“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首,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此詞前人頗多異解,清黃蓼園認為乃東坡自寫在黃州的寂寞,“初從人說起,言如孤鴻之冷落;第二闋專就鴻說,語語雙關,格奇而語雋”(《蓼園詞選》),比較符合小詞的實際。由于這首詞頗負盛譽,趙秉文遂以首句作為《卜算子》的異名。
蘇軾因為當年負罪編管黃州,自寫孤寂,下語頗為凄冷;趙秉文無東坡那樣的經歷,小詞用東坡原韻寫深秋夜靜的感受,氣韻主于寧靜清寂。上片寫深秋夜空的靜謐空明。秋夜漸深,禽鳥棲巢,風停枝靜,萬籟俱寂。開首兩句寫“烏鵲”“風枝”,從身邊的動植物象顯示出秋夜的安靜。“貼貼”形容安適寧貼。“珠貝”兩句緊承“風枝靜”,寫月下疏桐的紛披弄影。宛如珠貝一樣的疏桐的枝條橫插空際,不因空氣變冷而收縮,在斜月的映照下,它的身影強半落入河面,仿佛被水波沾濕似的。這里借疏桐弄影,顯示月夜空明。
上片布設了一個素潔明靜的空間環境。下片進而寫秋夜孤眠的自我感受。在寂靜的秋夜中就榻入夢,一覺醒來,空明的心扉闖入重重思緒,是對未來前景的遐想,還是對往昔歷程的反思,抑或是對當下境遇的恍悟?總之,“驚深省”的內涵,只有由讀者憑借想象來予以補充了。此時窗外落葉蕭蕭,仿佛是下起淅瀝的秋雨,而庭間霜華所挾帶的微寒,宛如縷縷冷香不斷地沁人心脾。全篇緊貼詞題下筆,烏棲疏桐,因風枝靜故鵲不驚;月桂桐梢,因幽光斜照,故桐樹投影秋河。過片寫缺月穿窗,故驚擾幽夢;煞拍寫霜寒襲人,落葉如雨,仍是就疏桐刻畫。詞寫秋宵孤眠的清寂況味,同蘇公原唱之意蘊沉厚高妙入神相較,自有不逮,然其幽冷氣韻亦不無相似之處。
上一篇:(宋)陸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下一篇:(宋)陸游《鵲橋仙·華燈縱博》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