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張先
青門引·春思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
寂寞是人常有的感受,無論是缺乏朋友之愛還是缺乏男女之愛,當一個人處在孤獨之中的時候,這寂寞就常常襲上心來。張先在這首詞里寫的就是這難以排解的寂寞。
“乍暖還輕冷”以下三句點出時節,正是清明之前,本應是融融和煦的春日,卻乍暖還寒,風雨交加,本應是人馬喧嘩、郊外踏青的節氣,卻庭軒冷清、四周一片寂靜,這怎能不讓人增添幾分愁緒?下兩句,“殘花”暗示著風雨之后的凋零與凄清,“中酒”表明詞人在借酒澆愁,本應有的花香在嗅覺中消逝,而中酒的苦澀卻在味覺中凸現,面對著殘花敗絮,灑上心頭,更兼寒意逼人,又怎能不感慨萬千?“又是去年病”則將時間更拓開一層,暗示詞人這頹唐悲愁的心情已年復一年,于是,這寂寞便在更長的時空中彌漫開來。
寂寞中的人既怕死一般的沉靜也怕凄厲的聲音,偏偏樓頭又被風送來一兩聲幽遠凄涼的畫角聲,這是靜夜里傳得幽幽渺渺的聲音,讓人心中平添了幾分悲涼,入夜后死一般的寂靜,被重門鎖團在深深庭院,伴隨著孤獨的人,令心靈沉入一片無底的漆黑。如果就這樣沉寂下去倒也罷了,偏偏隔墻被明月送過來秋千人影的飄蕩,使詞人更感到自己形影相吊,更覺得墻內只有孤獨、凄清與寂寞。于是,這一重重寂寞、一重重凄清就象靜夜的寒氣,緊緊地裹住了讀者,使讀者的心和詞人的心一道不斷地下沉。
這首詞不僅使用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重重交織的方法來渲染氣氛,而且在描寫動態的細部下字也極為考究,可以拈出“輕”、“定”、“醒”、“靜”四字為例。“冷”前加上一“輕”字,頓時普通的客觀溫度變成了主觀感受,“輕冷”不是冬天的凜冽、秋天的嚴寒,而是感覺敏銳的人才能感受到的微微寒意,它似乎若隱若現,但在中酒者心頭卻掠過一絲深深的顫憬,它半是春寒,半是心寒;“定”字則暗示出下面的凄清寂靜,不僅是風雨頓歇,而且是萬象俱寂,仿佛風雨之后,花草樹木都愣丁丁不知所措,這是詞人感覺中的死寂,而不是大自然應有的靜謐;“醒”字則是一個歧義詞,是吹醒了畫角聲,也是吹醒了聽畫角聲的人,是中酒的詞人被風吹醒聽見了畫角聲,也是畫角被風吹醒了發出聲響:而“靜”字則既是大自然的情狀,也是詞人的感覺,還是一團被重門緊緊圍困住了氣氛。中國詩詞中常有“眼”的說法,這四個字雖然算不上“詞眼”,但它們將一個字掰成了物理情狀與心理感受兩半,又溝通了物理情狀與心理感受兩邊,使景有了情感色彩,使情有了景色依附,在一個字里蘊含了多種意味。當然,末句“隔墻送過秋千影”也是極佳的一句,它使靜態的畫面增添了動感,使寂寞的心境和氣氛從反面呈現,有如背面傅粉,反襯了詞人的寂寞感受,而“影”字的暗淡色調也與全詞十分和諧,所以雖然它不及“無數揚花過無影”那么輕靈剔透,不及“云破月來花弄影”那么俏麗動人,但它與全詞的和諧無間卻也使它成為一時傳誦的名句。
上一篇:(近代)王國維《浣溪沙·掩卷平生有百端》原文賞析
下一篇:(宋)王安國《清平樂·春晚》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