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古耜
從霧里走出
走進
水中之島
霧亦從水中浮起
向對岸望去
有一人坐于土崗之上
我們各有一種
無法讓對方看清的
姿式
在湖心亭與對岸之間
有一片倒伏的蘆葦
一只玄鳥
受驚而飛
對岸那人不見了
微茫
讀《湖心亭》,我們有一個明顯的感覺,這就是詩人的自我意識是隱匿的,主觀情致是冷靜的,他與對象之間保持著明顯的距離,一切僅靠現象展示和視覺還原來傳達、來暗示。顯然,詩人在刻意追求近年來興起于國內詩壇的“客觀主義”詩風,且達到了一個相當標準的層次。對于這種創作意向,我們不必匆忙的肯定或否定。只是有一點不應忘記,真正的、絕對的“客觀化”詩歌是不復存在的,因為任何觀察者都不可能用毫無偏向的眼光,去觀察和紀錄他周圍的世界,詩人亦不例外。
具體到詩作的內容,我以為這是一首表現愛情生活的詩作。在這首詩里,詩人以腳下站立的“湖心亭”為觸發點,展開了眼前景況的“記敘”和往日經歷的追思,并以此構成了一個大體情節依稀可辨,具體細節撲朔迷離的愛情故事,從而使意欲弄清個中底里的讀者,不得不在猜測中品味,于想象中捉摸。
詩的第一節先交代詩人產生某種感覺,發生某種聯想的具體環境。“從霧里走出”和“霧亦從水中浮起”,指出事情發生時有大霧為伴,而根據霧起霧散的一般規律,我們或許還可推出這是一個清涼的早晨。“走進水中之島”與詩題“湖心亭”相呼應,點明詩人所處的地點。第二節是第一節的自然承續。“向對岸望去/有一人坐于土崗之上”,實寫詩人的眼中所見。“我們各有一種/無法讓對方看清的/姿式”,抒寫內容緊接上句,但“視點”發生了變化,它不再是詩人主觀發現的傳達,而是囊括了土崗上那人感覺在內的一種客觀敘述。詩的第三節仍寫同一空間,又是時間明顯變了。試想,在連人的姿式都看不清的彌天大霧中,詩人怎會觀察到“蘆葦倒伏”、“玄鳥驚飛”呢?反過來說,詩人既然感覺到了這一切,那它肯定不是眼前所見,而很可能是腦中所存——即詩人站在“湖心亭”注視對岸并發現“土崗上坐著那人”的時候,腦海里不禁聯想起過往的一天,他在對岸所經歷過的事情。至于那往事的內容,從壓倒蘆葦和驚飛玄烏的情景看,大約與熱戀中的嬉鬧追逐有關。如果這樣理解不至于大謬,那么,土崗上靜坐之人當為女性,她與詩人或許有一段傾心相愛的歷史,或者說他們迄今仍然是癡狂中的戀人。
詩的第四節即最后一句,頗似現代小說中的開放性結尾,它留給讀者的不是故事的結局,而是對結局的一種暗示。由于這種暗示較少限制而頗多彈性,所以,讀者面對它時,很可能因主觀想象的差異而產生迥然不同的理解。不是嗎?她之所以“不見了”,甲可以看成是因舊情了卻而對隔岸邂逅的回避;乙可以當作是因相見心切而向亭中戀人的迂回;丙可以認為是因水面霧氣越來越大,以至淹沒了原本就模糊不清的身影……這些理解哪一種更接近事實?詩人原本無意說明,我們亦不必過于執拗。須知道,詩在想象中完結要比在答案中作罷更有魅力。
上一篇:車前子·海魂
下一篇:曹劍·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