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詩群·駱一禾·巴赫的十二圣詠》新詩鑒賞
最少聽見聲音的人被聲音感動
最少聽見聲音的人成了聲音
頭上是巴赫的十二圣詠
是頭和數學
沿著黃金風管滿身流血
巴赫的十二圣詠
拔下雷霆的塞子,這星座的音樂
給生命倒酒
放干了呼吸,在
誰的肋骨里傾注了基礎的聲音
在晨曦的景色里
這是誰的靈魂?在誰的
最少聽見聲音的耳鼓里
敲響的火在倒下來
巴赫的十二圣詠遇見了金子
誰的手斧第一安睡
空蕩蕩的房中只有遠處的十二只耳朵
在火之后萬里雷鳴
我對巴赫的十二圣詠說
從此再不過昌平
巴赫的十二圣詠從王的手上
拿下了十二支雷管
這是一首寫音樂的詩。對音樂家來說,音樂可以和情感有關;但也有些作品純表現“音樂的形式”,它的價值只在運動著的、變化無窮的樂音的組織形式。音樂開始于價值判斷“語言終止的地方”,它的一系列音響形式(旋律、節奏、和聲、音色、音程關系),表現的只是純粹的美感音響程式。我們認為,這兩種不同的見解都各有立論依據和適切的論說對象。
但對詩人來說,由于不熟悉更專業化的音樂理論,他們一般傾向于將音樂作為人生命體驗的最純粹最特殊的流露,是“生命的抽象形式”。他們將音樂視為心靈(情緒、意志、觀念)的曲折呈現——經由樂音結構起來。換句話說,他們喜歡的是經由詩性的想象和聯想來進行音樂欣賞,將其語義化、視覺化。這種欣賞態度或許被真正的音樂家一笑了之,但我認為,詩人們也是有“道理”的,他們說出了只能經由詩歌說出的 “音樂的精神”。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聽了巴赫的 “十二圣詠”引發的激情和聯想。巴赫 (1685—1750年) 是德國作曲家,早年即精通管風琴演奏技術,曾任教堂管風琴師和唱詩班成員。巴赫是虔誠的基督徒,同時又深受西方啟蒙思想 (理性主義) 影響。他的作品反映出他特有的精神世界,既有壓抑苦悶的時代性格,又有寧靜超邁的宗教救贖。特別是其表現宗教題材的作品在音樂史上影響更為深遠,如 《b小調彌撒曲》、《馬太: 受難曲》、《約翰: 受難曲》、《耶穌躺在枯骨中》、《悼歌》、《基督誕生時節清唱劇》 等。詩人諦聽了這高古純潔又傷感的圣樂,寫下了這首詩。
此詩有一句會令我們不解: “我對巴赫的十二圣詠說/從此再不過昌平”。我來解釋一下其含義,對讀者理解此詩或會有幫助。此詩寫于1989年5月11日,是駱一禾最親密的朋友詩人海子逝世不久 (1989年3月26日海子自殺)。海子生前在北京政法大學任教,校址是北京近郊的昌平縣。海子的一生是純潔高貴的,在他的詩中可見出 《圣經》 的深深印痕,他寫過 “荒涼大地承受著荒涼天空的雷霆,圣書上卷是我們的翅膀,無比明亮——圣書下卷……當然也是我受傷的翅膀,荒涼大地承受著更加荒涼的天空。我空蕩蕩的大地和天空,是上卷和下卷合成一本的圣書,是我重又劈開的肢體,流著雨雪,淚水在二月” (《黎明》)。因此,這一背景是打開此詩的鑰匙,經由這一索解,全詩的感情指向、語境特征就會清澈起來。
在這里,“最少聽見聲音的人” 是指海子。海子的日常生活是 “貧窮、單調與孤獨” 的,詩人西川在 《懷念》 一文中說,他的房間里幾乎沒有任何娛樂設備,他 “每天晚上寫作直至第二天早上七點,整個上午睡覺,整個下午讀書,間或吃點東西,晚上七點繼續開始工作”。但這樣一個“最少聽見聲音的人”,卻有自己對聲音的選擇,海子深深沉浸在巴赫的圣樂之中。他“被聲音感動”,他與之融為一體,“人成了聲音”。巴赫以心靈奏響的管風琴,使海子“沿著黃金風管滿身流血”。
巴赫的樂曲是安靜悠深的,很少有“戲劇性沖突”,但恰恰是這源于靈魂的聲音,在安靜中更為尖銳地深入了詩人的心。那不是“雷霆”,而是“拔下了雷霆的塞子”,雷霆的引爆發生在詩人內心!它是來自天堂的呼喚,“星座的音樂”,使大地上的生命沉迷、堅定,在“肋骨里傾注了基礎的聲音”。這里,安靜與沖動發生了轉化,真正的強音也許不是喧囂的高音,而是靜謐中靈魂的巨大涌動。此詩用了一系列問句,“誰……?”使緬懷與熱愛的情感埋得更深、更恒久和熾熱,比直說出歌詠對象海子本人,要有力得多。“誰的肋骨里傾注了基礎的聲音”,“在晨曦的景色里/這是誰的靈魂?”,“在誰的/最少聽見聲音的耳鼓里/敲響的火在倒下來”,“誰的手斧第一安睡”……詩人歌贊了音樂家和傾聽者,“巴赫的十二圣詠遇見了金子”。巴赫與海子,都是圣徒般的藝術家,音樂與傾聽,是“黃金”與“黃金”的純正交流呵!
但海子走了,“放干了呼吸”,“火在倒下來”,“手斧安睡”了。詩人心酸又欽敬,他不忍驚擾海子的靈魂,不敢回想痛苦的“海子生涯”,因此,他“對巴赫的十二圣詠說/從此再不過昌平”,他要從被拔下塞子的十二圣詠這“雷霆”上,“拿下了十二支雷管”。
這首詩是挽歌調性的。但它并不過于直抒感傷,而是將對象的靈魂堅卓地豎立在具象的文本中。它描繪的是音樂與人心靈的同構狀態。在詩壇大量的此類作品中,它是少數真正的翹楚。
上一篇:《西部詩詩群·昌耀·巨靈》新詩鑒賞
下一篇:《象征派詩群·李金發·希望與憐憫》新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