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詩詩群·魏志遠·家》新詩鑒賞
我們也有一個十年
十年前的那個夏天我們有個家了
那天下雨
那天雷電闖進了門窗
你看它
我看它
誰也不曾發現它的粗陋
雷雨住了
我把它揣在懷里四處飄游
隨便找個路口
撐起它
靠著它
心里就十分高興
這個十年世界變化多大啊
這個十年幼苗也會長成大樹
路拓寬了
路是立體的
很多
很復雜
我們換了冬裝又換春裝
我們來不及換裝
你沒有裙子
我和你站在舞廳之外
我們不覺得有什么羞恥
我們說
我們不感興趣
常常有那些個朋友來看望我們
吸煙
喝茶
門開了又關
煙霧彌漫
你想著要把門窗敞著
這樣陽光充足
空氣新鮮
我也這么想
聽不懂他們在說些什么
我很惶恐
你說你也是
你也聽不懂
我們認為把門窗永遠敞著為好
這樣我們的呼吸就自如多了
就看見我們好像蒙了千年
現在才醒
就看見我們很粗陋
家很粗陋
我們也就有了羞恥
門是開著的
朋友常常來
我也準備出去走走
去看看另一個世界
家就在我的懷里
隨便找個路口撐起它
靠著它
心里就十分高興
詩的語言是有“陌生化”的要求的,這一點我們都承認。但對“陌生化”這個概念的理解,流行的觀念難免偏狹。許多人認為,“陌生化”的達成,要依靠詞語的反常組合,感覺的神秘超驗,等等。其實,詩歌語言的“陌生化”效果,還有另一類,即平實中見深意。可見,“陌生化”的達成,主要依賴于詩歌內部各要素的特殊組合。也就是說,它要求的是詩人在展示自己的新經驗時,有別于一般的散文語言。無論是復雜的意象撞擊,還是單純的口語,都必須經過這個考驗。
這首詩用了純粹的口語,但仍然給我們一種 “陌生化” 體驗。這是因為,這首詩的內部結構是有別于散文的。這里的“家”,不單指通常意義上的 “家庭”,還是指詩人靈魂的房子。把握了這一詩的 “肌質”,我們就會讀出它的味道來。十年前,“我” 和 “你” 組成 “家”,那是一個粗陋的、封閉的 “家”,它被 “揣在懷里四處飄游”。詩人沒有發現它的粗陋和閉塞,所以 “心里十分高興”。這是對民族封閉文化的自省。
但十年過去了,世界發生了變化,“我們” 卻仿佛被擱置起來,“站在舞廳之外”。長期的封閉使我們的感覺和意志都鈍化了,“不覺得有什么羞恥”,反而采取了消極的 “自衛”: “我們不感興趣”。但靈魂的萌醒和騷動并不能因為一廂情愿的躲避所安歇。“我們” 開始懂得,不能只靠 “雷電闖進了門窗”,而是要主動 “把門窗敞開”,接受新觀念新思想的風暴。雖然暫時 “聽不懂他們在說些什么”,但畢竟認識到了 “把門窗永遠敞著為好”! 這是覺醒的第一個表現: 開門窗!
這時,“家” 開始流貫新鮮的空氣和陽光,“我們的呼吸就自如多了/就看見我們好像蒙了千年/現在才醒”。“家” 的粗陋、生存的圍閉狀態,第一次使 “我們也就有了羞恥”。接下來的一步,就是從打開的門窗中 “出去走走”,“去看看另一個世界”。從 “把家揣在懷里” 到 “隨便找個路口撐起它”,這之間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啊! “家” 成了整個世界,“我” 的心里才可能具備高品位的 “十分高興”。一個民族平和而自信的精神被勾勒出來了,它承認自身的愚昧,并為掙脫這愚昧落后而不息奮爭著,這就是此詩 “肌質”的深切之處,這就是它擦亮讀者眼睛的“陌生化”構思。這種“肌質”是散文的語言無法轉述的。所以,它是詩的。
另外,此詩的長處還在于,詩的體驗屬于個人又超越了個人,屬于瞬間又具有永恒意義,是個人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融會貫通。
上一篇:《新生代詩群·孟浪·定居》新詩鑒賞
下一篇:《朦朧詩詩群·顧城·小蘿卜頭和鹿》新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