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青·雄關賦》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峻青
哦,好一座威武的雄關!
——山海關,這號稱“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
提起山海關來,這錚錚響的名字,我是很早很早就聽到了。記得剛剛記事的童年,從我的一位四爺爺那里,就聽到了山海關的名字,刻下了這座雄關的影子。
我的四爺爺,是一個關東客。還在他才十幾歲的時候,就像我故鄉中許許多多為貧困所迫無路可走的農民一樣,孑然一身,肩上背著一張當作行李的狗皮,下關東謀生去了。及至重返故里,已經是七十多歲的人了。和他幾十年前離鄉時一樣,依然是孑然一身,兩手空空。而他帶回來的唯一財物,就是他那漂泊異鄉浪跡天涯的悲慘往事和種種見聞。
這當中,就有著山海關。
到現在,我還清晰地記得:冬景天,我們爺兒倆,偎坐在草垛根下,曬著暖烘烘的三九陽光,他對我講述山海關的一些傳說、故事的情景。那雄偉的城樓,那險要的形勢,那悲壯的歷史,那屈辱的陳跡,那塞上的風雪,那關外的離愁……
善感的心靈,也曾為背井離鄉徙異地的行人在跨過關門時四顧蒼茫的悲凄情景而落下過傷感的眼淚,也曾為那孟姜女的忠貞和不幸而郁郁寡歡;然而更多的卻是為那雄關的雄偉氣勢和它那抵御外侮捍衛疆土的英雄歷史所感動,所鼓舞。幼稚的心靈上,每每萌發起一種莊嚴肅穆慷慨激昂的情懷。
也曾做過一些童年的夢,夢中,常常是身著戎裝飛越那綿延萬里的重重關山,或是手執金戈高高地站立在雄偉高大的城門之上。……
啊,夢雖荒唐,然而那仰慕雄關熱愛國土的心卻是真摯的,深沉的。
遺憾的是:這與京都近在咫尺的雄關,我卻一直沒有到過,它留給了我的依然還是童年時代從四爺爺那里得來的模糊的影子。
機會不是沒有的:有一次,大概是一九五六年的春天吧,我出訪東歐,乘的是橫越東北大地和西伯利亞荒原的國際列車。列車從北京開出后,就從列車播音員的廣播中,聽到了沿途將要經過的一些城市,這當中,就有著山海關。當時的心情是十分興奮的。列車過了秦皇島以后,我就眼盼盼地渴望著能盡快地看到山海關。哪知列車駛近山海關車站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這車站和鐵路線離山海關還有相當遠的一段距離,我從車窗里探出頭去,用力向北張望,心想能遠遠地眺望一下那雄關的影子也好。可是非常遺憾,因為這時已是黃昏時分,蒼茫的暮色,籠罩著大地,任是瞪大了眼睛,竭力張望,也望不見山海關,只能隱隱約約地望見一抹如煙似霧的淡影,和從四野里升騰起來的炊煙暮靄融合在一起,像三春煙雨中的景色似的,迷離難辨。
我失望地轉回頭去,腦幕中留下的依然是童年時代從四爺爺那兒得來的模糊的影子。
現在,我終于看到這思慕已久的雄關了。
啊,好一座威武的雄關!
果然是名不虛傳:
——天下第一關!
那氣勢的雄偉,那地形的險要,在我所看到的重關要塞中,是沒有能與它倫比的了。
先說那城樓吧:它是那么雄偉,那么堅固,高高的箭樓,巍然聳立于藍天白云之間,那“天下第一關”的巨大匾額,高懸于箭樓上,特別引人矚目,從老遠的地方,就看得清清楚楚。這五個大字,筆力雄厚蒼勁,與那高聳云天氣勢磅礴的雄關,渾為一體,煞是雄偉、壯觀。但是,最壯觀的還是它形勢的險要。不信,你順著那城門左側的階臺往上走吧,你走到城墻之上,箭樓底下,手扶著雉墻的垛口,昂首遠眺,你會情不自禁地發出一聲又驚又喜的贊嘆:
“啊,好雄偉的關塞,好險要的去處!”
你往北看吧,北面,是重重疊疊的燕山山脈,萬里長城,像一條活蹦亂跳的長龍,順著那連綿不斷起伏不已的山勢,由西北面蜿蜒南來,向著南面伸展開去。南面,則是蒼茫無垠的渤海,這萬里長城,從燕山支脈的角山上直沖下來,一頭扎進了渤海岸邊,這個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龍頭,也就是那萬里長城的尖端。這山海關,就聳立在這萬里長城的脖頸之上,高峰滄海的山水之間,進出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這形勢的險要,正如古人所說:
兩京鎖鑰無雙地
萬里長城第一關
站在這雄關之上,人的精神,頓時感到異常振奮,心胸也倍加開闊。真想:順著那連綿不斷的山勢,大踏步地向著西北走去。一路上,去登臨那一座座屏藩要塞,烽臺煙墩。從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居庸關、雁門關,一直走到那長城的盡處,嘉峪關口。也想返回身來,縱疆馳馬,奔騰于廣袤無垠的塞外草原之上,逶迤翻騰的幽燕群山之間,然后,隨著那蜿蜒南去的老龍頭,縱身跳進那碧波萬頃的渤海老洋里,去一洗那炎夏溽暑的汗水,關山萬里的風塵。……
甚至,更想:身披盔甲,手執金戈,站立在這威武的雄關之上,做一名捍衛疆土的武士。……
哦,童年的夢,又從長久塵封的記憶中復活了。
復活在這“天下第一關”的城樓之上,山海之間。
復活在這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
復活在這十年內亂后的一個勵精圖治的夏天。
這,能說是荒唐的嗎?
不,你瞧,那是什么?
正當我憑欄四眺遐思邇想的時候,猛聽得一陣喧嘩,回頭一看,啊,一個身披盔甲手執青龍大刀的武士,從那古老而高大的箭樓大門里面走了出來,我不禁吃了一驚,心里好生詫異,上前仔細一看,卻原來是一個到這兒來游覽的青年小伙子,故意穿著這一身戎裝拍照留影做紀念的。這戎裝,是從那設在箭樓大門里面的一家照像館租來的。這家照像館在這兒陳列了一些盔甲和兵器,專門租給游人拍照留念。
這件新鮮事兒,使我非常高興,開始我想到的是這家照像館真是“生財有道”,會想點子賺錢;可是轉又一想:這不單純是個賺錢營利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他們體會到那些從祖國的四面八方薈集到這兒來的游人們在登臨上這座著名的雄關時的心情。我由此也懂得了,這身著戎裝拍照留念的青年小伙子,也決不止是為了好玩和逗趣,這當中,也蘊藏著一種可貴的感情。
瞧,這小伙子手執大刀昂首挺胸的威武嚴肅的神情,不就是很好的證明嗎?
看著這,有誰會感到滑稽可笑呢?
不,相反地,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從心里涌起一種肅穆莊嚴的感覺,懷古愛國的激情。
也許是受到了這種情緒的感染,與我一起來的一位青年女作家,也仿效那個小伙子的榜樣,走進箭樓大門里面,花了五角錢租了一套盔甲,兵器,披掛起來,當她披掛停當從箭樓里走將出來時,我簡直不認得她了。那個一身天藍西裝衫裙的時髦姑娘,一剎那間卻變成了一位威風凜凜的古代武士。她頭戴朱纓金盔,身穿粉底銀甲戰袍,手撫綠色鯊魚鞘青鋒寶劍,昂首挺胸地站立在城樓之上,儼然是一位身扼重關力敵千軍的宋代武士,叱咤風云的巾幗英雄。
我們的這位青年女作家,過去曾當過演員,還拍過一部電影,在那部電影里,她演的是一個從窮山溝出來的農村姑娘,當上了飛行員,駕駛著銀鷹,翱翔在藍色的天空,保衛著祖國的神圣疆土。現在,她又身披戎裝,手執金戈,在扼守這重關要塞了。八月的驕陽,映照著金盔銀甲,閃爍出耀眼的光芒,她高高地站在那里,兩眼凝視著遠方,臉上的神情,是那樣的莊嚴,真個不啻是花木蘭再世,穆桂英重生。
看著這,一剎那間,我竟然仿佛置身于中世紀的古戰場上。一股慷慨悲歌的火辣辣的情感,涌遍了我的全身。
啊,雄關!
這固若金湯的雄關!
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關!
在我們那古老的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上,在那些干戈擾攘征戰頻頻的歲月里,這雄關,巍然屹立于華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間,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著異族的入侵,捍衛著神圣的祖國疆土。這高聳云天的堅固的城墻上的一塊塊磚石,哪一處沒灑上我們英雄祖先的殷紅熱血?這雄關外面亂石縱橫野草叢生的一片片土地,哪一處沒埋葬過入侵者的累累白骨?
啊!雄關,它就是我們偉大民族的英雄歷史的見證人,它本身就是一個熱血沸騰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
如今,這雄關雖已成為歷史陳跡,但是它卻仍以它那雄偉莊嚴的風貌,可歌可泣的歷史,來鼓舞人們的堅強意志,激勵著人們的愛國激情。
我相信:假若一旦我們的神圣的國土再一次遭受到異族入侵時,那位手執大刀的青年小伙子,還有我們的現代花木蘭,以及所有登臨這雄關的公民,全都會毫不猶豫地拿起武器,奔赴殺敵救國的戰場!
由此,我又悟出了一個道理:雄關,這早已變成了歷史陳跡的雄關,雖然已經失去了它往日的軍事作用,但是這雄關的偉大體魄,忠貞的靈魂,卻永遠刻在人們的心中。
哦,更確切一點說,這雄關,不在地殼之上,山海之間,而是在人們的心中。
是的,在人們的心中。這才是真正的雄關,比什么金城湯池還要堅固的雄關!
不是嗎?山海關縱然是堅固險要,可也有被攻破的記載;而吳三桂的開門揖盜引清入關,更是不攻自破,多爾袞的鐵騎,不就是從這洞開的大門下邊蜂擁而來席卷中原的嗎?
慟哭六軍皆縞素
沖冠一怒為紅顏
吳梅村的《圓圓曲》,道出了所有愛國人士對民族敗類的憤慨和痛恨。盡管歷史學家對吳三桂叛國的動機究竟是不是為了“紅顏”這一史實,還有爭議,但是雄關被出賣而不攻自破卻是事實,也是教訓。
這遭到過玷污的雄關,至今還蒙受著恥辱的灰塵,并在無聲地向人們訴說著這一段痛苦的歷史,也仿佛在向著人們告誡:
誰道雄關似鐵?
任是這似鐵的雄關,也有那被攻破的時候。
說什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在我們那遼闊的疆土之上的許許多多重關要塞,從來就沒有哪一座關塞真真起到過這樣的作用。它們或者被強攻敵陷,或者為內奸出賣,而尤其是后者,堡壘易從內部攻破,歷史上是不乏這種沉痛記載的。
吳三桂的丑劇,只不過是其中的一件而已。
由此看來,古往今來的大量事實證明:那所謂“固若金湯”的雄關,是從來就不存在的;而真正堅固的雄關,只存在于人們的心中。
——這,就是信念!
對社會主義,對革命事業,對我們偉大的祖國的忠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堅固最強大的雄關,是任憑什么現代的武器都不能攻破的雄關!
千百萬噸級的熱核武器攻不破它,重型轟炸機和洲際導彈攻不破它,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攻不破它,燈紅酒綠金錢美女也攻不破它。它,永遠巍然屹立于我們偉大遼闊的國土之上,億萬英雄兒女的丹心之中。
這才是真正的雄關!
“固若金湯”的雄關!
啊,雄關!
無比堅固的雄關!
峻青的文章總給人以氣宇軒昂的感覺,《雄關賦》就是這樣一篇充滿豪情的抒情散文。此文發表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正當改革開放伊始,中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作者以飽滿的熱情,盡情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贊美英雄的人民,字里行間涌動著一股清新自然和令人感奮的氣韻。
本文以抒懷為主,圍繞“山海關”這一極具象征意味的景觀,由近及遠,從古到今,寓情于景,寓理于情,在富于躍動感的文字里,意境悠遠地呈現主旨。
文章脈絡分明,板塊清晰,依文章展開的先后次序,可分為三大板塊:“夢”雄關,“嘆”雄關和“頌”雄關。在行文方式上,環環相扣,前后呼應,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座“天下第一關”的神奇、雄偉,歌頌了中華民族的英雄主義氣概。
文章起頭,作者欲揚先抑,以深情感嘆,點出了吟詠的主體——山海關。“哦,好一座威武的雄關……”“雄關”兩字,既是對山海關神韻的高度概括,更是對這一古老的歷史建筑的激情贊美。然而,山海關究竟怎樣,“我”也沒見過,只是聽說,聽“我的四爺爺”、“一個關東客”說起過,知道那里有“雄偉的城樓”、“險要的形勢”、“悲壯的歷史”、“屈辱的陳跡”、“塞上的風雪”以及“關外的離愁”。因此,自打孩提時代起,“我”就做過不少關于山海關的夢,“留下了這座雄關的影子”。山海關留給了“我”不少遐想,因為我從未到過。這是小時候的無奈。但如此日思夜想的地方,“我”卻從未到過,而且“機會不是沒有”。于是,留下的始終是“迷離難辨”的印象。怪嗎?有點。然而如此不吝筆墨地大力渲染“我”對山海關的“夢”,正是為了強化后面對山海關的“頌”。只有前后對照起來,才能領略其中妙處。
果然,作者以簡潔的語勢,筆鋒一轉,以“果然是名不虛傳”的喟嘆起頭,重寫山海關的雄與險。在這里,山海關的雄偉,見諸于氣勢,描述視角向上,呈仰視的姿勢;山海關的險要,見諸于地形,取俯視的姿勢。一俯一仰兩個角度,兩種視角的不同感受,立體地再現了山海關建筑雄偉、地勢險要的特征。作者以飽滿的熱情,精到地點出“雄關”風姿,描繪了一個如此壯美的意境:
“往北看吧,北面,是重重疊疊的燕山山脈,萬里長城,像一條活蹦亂跳的長龍……南面,則是蒼茫無垠的渤海,這萬里長城,從燕山支脈的角山上直沖下來,一頭扎進了渤海岸邊……”這就是“萬里長城第一關”的雄姿。令人感奮,心胸開闊,遐想無限,于是,文章自然而然地轉入第三層次,即對雄關的贊頌。
“雄關夢”與“雄關嘆”,為“雄關頌”的展開蓄足了勢。作者在第三板塊中不吝筆墨,盡情宣泄,吟詠雄關的古往今來,滄桑變幻:“雄關,它就是我們偉大民族的英雄歷史的見證人,它本身就是一個熱血沸騰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這一感嘆,精要地點出了“雄關”這一具象物的真實含義。也為后面的點題之筆作了鋪墊:“真正堅固的雄關,只存在于人們的心中。”
這一部分,文章由實而虛,又由虛而實,層層深入,意味深長。遙想自己“身披盔甲,手執金戈”當一名保衛疆場的武士,這是虛;一身武士打扮攝影留念的小伙子和姑娘是實。虛實相間,噴發出一種英雄式的“火辣辣的情感”,讓人感到震撼。是的,山海關見證了歷史和現實,它是一個目擊者。它不光記錄了民族英雄們壯舉,也封存了像吳三桂這樣的敗類的塵灰,蒙受過奇恥大辱。所以,從其險峻的建筑造型中,我們可以感悟出其忠貞和壯烈;而真正意義上的雄關,則存在于億萬國民的心目之中,那才是“固若金湯”的、無比堅固的,因為那是種民族英雄主義的信念。文章就在這不斷吟詠、反復感嘆的激動中結束,讓人回味無窮。
上一篇:《江河·星星變奏曲》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余華·許三觀賣血記(節選)》原文閱讀理解|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