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艾青》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一個海員說,
他最喜歡的是起錨所激起的那
一片潔白的浪花……
一個海員說,
最使他高興的是拋錨所發(fā)出的
那一陣鐵鏈的喧嘩……
一個盼望出發(fā)
一個盼望到達
1979年3月上海
1979年春暖花開季節(jié),以艾青為團長的詩歌訪問團到祖國東南沿海港口城市進行參觀訪問,從海南島的三亞、海口經(jīng)過廣州到達上海。詩人們訪問了碼頭、海輪,與海港工人、遠洋船員進行了座談、采訪,熟悉了海洋上的生活,結(jié)交了不少朋友。當(dāng)詩歌訪問團來到上海,上海《解放日報》曾以整版的篇幅發(fā)表了詩人們的作品,其中艾青的《盼望》即是其中之一。
《盼望》是一首精致凝煉的抒情短詩。首先在詩的構(gòu)思上,新穎奇特,與一般歌唱海員的詩不同,詩作略去了人們常見熟知的海輪鳴笛升旗,螺旋槳攪動海水,船首犁開浪花航行的種種場景,而僅僅選擇了海輪起錨準(zhǔn)備開航、返航時準(zhǔn)備拋錨的兩個瞬間,表達了船員的心情和愿望——“出發(fā)”和“到達”。“到達”和“出發(fā)”這兩個意思截然相反的概念在海員的心目中是相同的。出發(fā)的目的是駛向另一個港口,到達目的地后,卸貨裝貨,目的也是駛向另一個港口。詩人選取了兩位海員看來是相反的愿望,卻表達了同一種心情,即對航海事業(yè)的無限熱愛之情。
其次,在詩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上,詩人作了精心剪裁和巧妙布局。第一個海員對起錨是“喜歡”,第二個海員對拋錨是“高興”,他們所關(guān)注的焦點都是船上的鐵錨。但第一個是視覺形象,是“起錨所激起的那一片潔白的浪花……”;第二個是聽覺形象,“拋錨所發(fā)出的那一陣鐵鏈的喧嘩……”。因為輪船起錨出航時,前甲板的水手要觀察鐵錨出水的情況,并用水龍頭沖洗錨鏈上的泥沙;而拋錨時,水手只要松動起錨機絞盤,錨鏈發(fā)出磕碰船舷錨洞的響聲,讓鐵錨落水沉底即可。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觀察生活之細(xì)微,剪裁布局之精心。兩組意象并列,語言組合長短對等,音律節(jié)奏相同,只不過在動詞和形容詞上有所不同,既有浪花的色彩,又有錨鏈的聲音,生動鮮活,給讀者以視覺和聽覺的感受,完成了詩人刻意追求的藝術(shù)感染力和審美作用。
當(dāng)然《盼望》這首詩也可以看作是一首意蘊深刻的富有哲理的象征詩。一首好詩的多義性,就在于言此物而又非此物,在“象征的森林”(法國象征派詩人波特萊爾語)里由讀者用本身的人生體驗去理解、感受,轉(zhuǎn)換成與自己感受相吻合的人生經(jīng)驗。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一個追求目標(biāo)達到了,又要去追求另一個目標(biāo)。從這個意義上說,《盼望》不就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藝術(shù)寫照嗎?每一個人都是海員,每一個人都希望“出發(fā)”和“到達”。因此,《盼望》這首詩給讀者的啟迪是豐富多義的,藝術(shù)審美效果是高尚強烈的。
上一篇:《相隔一層紙·劉半農(nóng)》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看劃龍船·[臺灣]非馬》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