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注視著·呂劍》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我常常地常常地注視著,
從無限廣闊的地平線上,
突然出現(xiàn)的建筑的群體。
注視著那些宏偉的樓房,
帶著玫瑰與綠玉的色彩,
帶著紛繁的悅耳的音樂,
一天一天地在上升上升,
在那片湛藍的天幕上,
現(xiàn)出鮮明多姿的輪廓。
我常常地注視著它們,
一天一天地上升上升。
它們植根于地層的深處,
帶著一種新奇的沖擊力,
不可遏止地飛速地生長。
它們巨大的形體有如城堡,
又像崔巍的峰巒一般堅強。
不,它們從外到內(nèi)的豐采,
簡直難于一下子加以辨識。
我常常地常常地注視著它們,
注視著它們幻境一般的變化。……
但我看到的仿佛又并不是建筑,
是一種新的精神在成長在高揚。
我常常地注視著它們,
于是不禁默默地默默地
成為它們的強固的血肉。……
1956年6月26日
“我常常注視著”什么?——“突然出現(xiàn)的建筑群體”。不管它們是辦公樓、賓館,還是居民住宅,它們都是祖國走向繁榮富強的標(biāo)志之一。難怪詩人要“常常注視著”,難怪詩人要滿懷激情地歌唱。
詩避開了平板的描敘,生動的想象與聯(lián)想使詩思飛騰。說樓房“帶著玫瑰和綠玉的色彩”上升,表現(xiàn)了它們的美與可貴;將建筑工地發(fā)出的種種噪音想象為“紛繁悅耳的音樂”,飽含著詩人的欣喜之情。這些都是詩人的獨特感受。然而這些獨特的感受又并非是詩人僅有的,它們都帶有“共性”——“安得廣廈千萬間”,誰都盼望更多的樓群在地平線上上升。
接著,詩人繼續(xù)通過擬喻性的想象,來歌唱樓群的上升。它們?yōu)槭裁茨軌蜻@樣?因為“它們植根于地層的深處”。這里的“地層”既是實指,也是虛指——指人民群眾的心坎。是人民群眾的強烈愿望和他們的智慧汗水,才使高樓“帶著一種新奇的沖擊力,/不可遏止地飛速生長”。詩通過形象化的手段來表現(xiàn)樓群迅速上升的勢態(tài),給人很深的印象,詩人做到了用詩的語言寫詩。
最后一節(jié)仍然是“注視”,但寫得更為空靈:“我看到的仿佛又并不是建筑,/是一種新的精神在成長在高揚”,這是對艱苦奮斗、奮發(fā)圖強精神的禮贊。詩的結(jié)尾很有深度:詩人“于是不禁默默地默默地/成為它們的強固的血肉。……”/這一出人意料之外的想象把詩的境界拓深了,這不但表達了詩人對建筑群體的愛,還抒寫了詩人對“新的精神”的景仰。
詩寫于五十年代。那時的中國詩壇,流行著一股“描繪”之風(fēng)。詩人們常常是把生活的表象“攝”進詩行,然后加上一些激昂的、歌頌式的言辭,合而成章。這首詩卻不是這樣。詩人在抒情客體中貫注著詩人的自我意識,并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聯(lián)想傳達出來。由于這樣,這首詩到今天還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上一篇:《我和時間·羅洛》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我得掌握我自己·林林》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