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思·白樺》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歷史上有多少哲人都是為愛而生,
為愛而一世凄涼……
他們本來就不是為了得到愛,
愛,就夠了,就如愿以償。
屈原和汨羅江水的擁抱,
在故國的江河里濺起兩千多年歡樂的波浪;
兩千多年鼓樂齊鳴的龍舟競渡,
兩千多年中華民族的沉思默想。
李白扔掉了官錦袍和唐明皇,
縱飲在酒旗兒飄蕩的路上;
他把愛沉浸在酒泉和淚泉之中,
生命的最后瞬間是在水里捕捉月光……
貧困潦倒的杜子美,
卻在破碎的國土上終生栽種著希望;
在顛沛流離的人群中的嘆息和歌吟,
成為傳誦千古的絕唱。
辛棄疾拍遍欄桿無人領(lǐng)會他的衷情,
滿腹韜略的將軍不能血染沙場;
頭枕寶劍在春江花月夜里做廝殺的夢,
至死都聽見幻覺中的鐵矛金戈錚錚響。
壯懷激烈的岳武穆,
正氣浩然的文天祥;
并不因為國破而有絲毫的退縮,
他們的愛正如他們的死一般堅強。
正因為中國在受辱、受難,
方志敏才自動地投入情網(wǎng);
他深情地喊著“可愛的中國”,
走上陣地——法庭——刑場。
我還能舉出一長串光輝的名字,
我還能把無數(shù)愛的故事寫成詩來歌唱;
但是,我能像他們那樣勇敢地愛嗎?
把生命當(dāng)做保衛(wèi)愛的權(quán)利的投槍?
我要回答,這就回答,
在回答之前允許我回憶一下以往:
一個在人前說話還會臉紅的少年,
眼神里充滿了美好的幻想。
截斷自己身后的一切退路,
走上血與火的戰(zhàn)場;
由于戰(zhàn)友們的英勇我才能幸存,
三十多年以后我還能沐浴著陽光。
在彈雨中沖鋒會流血,
在陽光下前進也可能有傷亡;
生命的價值是愛的深與淺,
絕不是時間的短和長。
有些人為了一分鐘的茍延殘喘,
恨不能一把火把世界燒光;
讓中國的未來和他們同歸于盡,
就像拉著美麗的少女為死人去殉葬。
我們只不過請他們睜一睜眼睛,
看一看今天中國和世界的現(xiàn)狀;
我們只不過請他們挪動一下地位,
別躺在我們前進的路上。
我們只不過請他們松一松手,
別死死地抓住歷史的車輪不放;
我們能容忍他們這些惡劣的嗜好嗎?
犧牲中國的未來去憐憫他們垂死的渴望?!
為了適應(yīng)黑暗,蒙上八億人民的眼睛?!
為了遷就落后,剪掉偉大中國的翅膀?!
不! 我們迫切需要的是一條寬闊的跑道,
偉大的中華民族要展翅飛翔!
我堅決站在捍衛(wèi)未來的行列里,
用我的脊骨去加固通往未來的橋梁;
只要我的生命之火不熄,
我就要去點燃千萬次失望中的希望。
愛戀著的人總是那樣如醉如癡,
愛戀著的心總是那么單純善良;
我們非常容易被欺騙,
又不善于防備暗箭冷槍。
我伸開雙臂去擁抱我的祖國和人民,
多么好的靶子呀! 為愛而敞開的胸膛!
我只不過是個正在愛著的普通的中國人,
而且已經(jīng)愛了很久、很久,兩鬢如霜。
有人會說:你太悲觀了!
不! 悲觀和我從來不交往;
我天天收獲著前人連同生命一起播種的愛,
難道不該歌唱著丟一顆種子在親愛的故土上?
歷史上有多少哲人都是為愛而生,
為愛而一世凄涼……
他們本來就不是為了得到愛,
愛,就夠了,就如愿以償。
1979。5。12 北京
這首詩是詩人對災(zāi)難性歷史的獨特反思。第一節(jié)四句,每一句都落實到“愛”,使“愛”成為一個綿長不絕的中心主題,統(tǒng)攝了全詩發(fā)展的基本格局,一、二句寫“愛”的結(jié)果,“為愛而生”,“一世凄涼”;三、四句寫“愛”的目的在于“愛”的過程自身:“愛,就夠了。”第一小節(jié)給人一種誤解:這是一首泛愛主義詩歌。但是,正是這個誤解和二、三句之間的省略號,使讀者的心理期待和下面將產(chǎn)生的閱讀現(xiàn)實發(fā)生抵牾和矛盾。
二至七節(jié)以屈原、李白、杜甫、辛棄疾、岳武穆、文天祥、方志敏等一系列歷史人物整齊而連貫地表現(xiàn)著一個意念:愛。這是“愛”的歷史按照時間的縱深鋪展。這里,原先寬泛朦朧的“愛”被意象的光輝所燭照,變得明晰清新起來。詩人謳歌的不是一己之私愛,而是一種博大的對于苦難中的民族和祖國的愛。這里六小節(jié)近乎排比的詩行,讀來感情充沛,絲毫不使人有厭倦感,關(guān)鍵在于意象自身的表現(xiàn)力是各具情韻的,屈原和汨羅江擁抱,李白在生命最后瞬間縱飲,杜甫在顛沛流離中栽種希望,辛棄疾只能“頭枕寶劍在春江花月夜里做廝殺的夢……”由于意象表現(xiàn)側(cè)面的不斷轉(zhuǎn)換,使六節(jié)排比由詩的論辯變成了詩的戲劇,一幕幕迅速轉(zhuǎn)換而讓你領(lǐng)略到內(nèi)在的戲劇性。
這時在宏闊的歷史背景下,作為抒情主體的詩人出現(xiàn)了:“我能像他們那樣勇敢地愛嗎?/把生命當(dāng)做保衛(wèi)愛的權(quán)利的投槍?”這里的問號從形式上說是疑問,但其功能是肯定,是喚起下文。“生命的價值是愛的深與淺,絕不是時間的短和長”。這是詩人從“自我”中升華出的警句,或者說是“自我”的哲理化提升。這個富于青春活力、飽滿而單純的抒情主體,既有追思、感傷,也有自省、自豪。它來自詩人的人生和生命體驗——從向往自由的學(xué)子到為自由而戰(zhàn)斗的戰(zhàn)士的體驗。隨著詩人情緒的漸漸推進,詩中出現(xiàn)了“愛”的對立面——作為“恨”的象征的“非我”,一群歷史的侏儒。但詩人不是客觀地羅列他們的穢行,他不斷將主觀情緒投射進去,責(zé)問、抨擊、憤怒、呼號:我們只不過請他們睜一睜眼,我們只不過請他們挪動一下位置。顯然,這里的“請”具有“反諷”的功能,能夠強烈地引起讀者的注意。
經(jīng)過這樣一個曲折,詩人“自我”的主題再度出現(xiàn),這是一個歷經(jīng)滄桑但仍不失赤子之心的抒情形象。他懂得人生的艱辛和愛的不易,他提醒愛戀著的人:“我們非常容易被欺騙,/又不善于防備暗箭冷槍。”并且以抒情的筆調(diào)勾畫了自己的肖像:一個正在愛著,愛了很久,兩鬢如霜的“普通的中國人”。這個肖像使人想到開始的詩句:“為愛而一世凄涼”。這是詩人的欲揚先抑之筆。全詩感情的高潮終于在這里掀起“我天天收獲著前人連同生命一起播種的愛,/難道不該歌唱著丟一顆種子在親愛的故土上?”
在“非我”與“自我”以及愛與恨的不斷變換中,歷史與現(xiàn)實,詩中的全部意象終于在這里匯集,凝聚成一顆獻給祖國的愛的種子。此時,詩情再度平伏,投射到那個宏闊的愛的哲學(xué)背景上,與第一節(jié)遙相呼應(yīng),但我們的感受和靈魂卻在經(jīng)歷了這番愛與恨的洗禮后升華了。
上一篇:《悼念一棵楓樹·牛漢》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情歌·劉半農(nóng)》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