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其所志而已矣
【題解】
本則選自徐幹《中論·修本》。
徐幹(171—218),字偉長,北海郡(治今山東濰坊西南)人。漢魏哲學家、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官五官中郎將文學。
《中論》共二十篇。內容屬儒家思想。提出“名者,所以名實也,實立而名從之”,反對名實不符的“亂德之道”,開漢魏之際名理之學的先河。又主張“大義為先,物名為后”,對魏晉重義理而鄙章句的治學方法有較大影響。
《修本》為《中論》第三篇。主要論述君子省己務本,以修德行善。
世之治也,行善者獲福,為惡者得禍。及其亂也,行善者不獲福,為惡者不得禍,變數也(1)。知者不以變數疑常道(2)。故循福之所自來,防禍之所由至也。遇不遇(3),非我也,其時也。夫施吉報兇謂之命,施兇報吉謂之幸,守其所志而已矣。
【注釋】
(1)變數:指不合常規的現象。(2)知(zhì):通“智”。(3)遇:遇合。
【導讀】
張九齡《上封事書》云:“上善則守志而后時,中人則躁求而易操。”人無論做什么事情,主觀上的愿望是一回事,客觀上會如何則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人即使面對無窮宇宙或各種無奈人生時,還是會選擇堅定地活下去。這是因為人的內心有一種無法用言語表述的尊嚴存在。
而人與命運之間的對抗,往往使人的生命力之偉大彰顯出來。堅守自己的志向和精神,而非一味做出卑微、順應的反應,才有了海明威所言“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戰勝”的力量。生命本身呈現出的莊嚴和美麗,才是人的升華。人類的文明,就是這樣得以存續,即便在不怎么美好的時代也依然如此。
【思考】
查閱古代關于“守志”的事例或言論,與同學交流你的看法。
上一篇:小善積而為大善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吾日三省吾身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