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聽雨·記八月一日之游·俞平伯》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云依依的在我們頭上,
小樺兒卻早懶懶散散地傍著岸了。
小青喲,和靖喲,
且不要縈住游客們底憑吊;
上那放鶴亭邊,
看葛嶺底晨妝去罷。
蒼蒼可滴的姿容,
少一個初陽些微暈她。
讓我們都去默著,
幽甜到不可說了呢。
曉色更沉沉了;
看云生遠山,
聽雨來遠天,
颯颯的三兩點雨,
先打上了荷葉,
一切都從靜默中叫醒來。
皺面的湖紋,
半蹙著眉尖樣的,
偶然間添了——
花喇喇銀珠兒那番迸跳。
是繁弦?是急鼓?
比碎玉聲多幾分清悄?
涼隨著雨生了,
悶因著雷破了,
翠疊的屏風煙霧似的朦朧了。
有濕風到我們底衣襟上,
點點滴滴的哨呀!
來時的樺子橫在渡頭。
好個風風雨雨。
清冷冷的湖面。
看他一領蓑衣,
把沒篷子的打魚船,
閑閑的劃到藕花外去。
雷聲殷殷的送著,
雨絲斷了,近山綠了;
只留戀的莽蒼云氣,
正盤旋在西泠以外,
極目的幾點螺黛里。
八,五,杭州。
孤山在杭州西湖中。詩人游孤山正值清晨。這時已見“云依依的在我們頭上”,湖中游船靠在岸邊。當年岸邊有馮小青和林和靖的墓。葛嶺上有一座初陽臺,因其地勢高敞可以最先承受東方升起的朝陽,可是此刻蒼翠可滴的葛嶺沒有初陽的暈染,欲雨未雨的西湖,有著“幽甜到不可說”的韻味。不知不覺中,雨漸漸下起來。于是詩人雅興大發,沐雨而立,一面觀賞雨景,一面聽那如“繁弦”、如“急鼓”,“比碎玉聲多幾分清悄”的雨聲。
詩人在雨中看西湖,當然是看隨著雨的由小而大、由大而小所引起的西湖景色的種種變化:未雨前的西湖、葛嶺,是“蒼蒼可滴的姿容”;雨初來是“皺面的湖紋,半蹙著眉尖樣的,偶然間添了——花喇喇銀珠兒那番進跳”。雨漸漸大起來,“翠疊的屏風煙霧似的朦朧了”,游船橫在渡頭,湖面清冷冷的,一個漁夫披一領蓑衣,“把沒篷子的打魚船,閑閑的劃到藕花外去”。雨漸漸停了,近山綠了,莽蒼的云氣,正盤旋在西湖之外的極目遠望處,幾點螺黛般的山峰之上。
古代詩人寫西湖雨的詩不少,蘇軾出守杭州時更留下寫西湖雨景的名句,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夸。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更為人熟知的是:“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首《孤山聽雨》在意境創造上顯然有前人詩詞的影響,但詩人大概覺察到前人名篇一般都只寫視覺中的雨,所以特別在詩題中突出“聽”,由視而聽,由聽而觀,西湖雨景便聲色俱佳了。初來之雨聲,是“颯颯的三兩點雨”,雨聲自荷葉上傳出,清晨西湖的一切“都從靜默中叫醒來”;漸密的雨聲,“比碎玉聲多幾分清悄”,令人感到涼氣襲人;雨停了,則是“雷聲殷殷的送著”。各種感覺交錯,使詩人將一場并不罕見的西湖雨寫得繪聲繪色。詩人運用自由體,從曉色沉沉到“雨絲斷了”,一層層揮灑開去,變幻多姿,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并獲得了一種美的享受。
這首詩的語言也相當凝煉,有些詩句頗有詞曲語言的韻味,如“看云來遠山,聽雨來遠天”,兩個短句使全詩境界頓開。有的詩句寫得相當傳神,如“皺面的湖紋,半蹙著眉尖樣的”,將西湖擬人化了,似乎是西子不耐雨沐的情態。再如“涼隨著雨生了,悶因著雷破了”,一個“生”字,一個“破”字,將兩種感覺的變化以動態呈現出來。
上一篇:《季候·邵洵美》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寶馬(原詩略)·孫毓棠》全文與讀后感賞析